峰的“狼啸崖”,旁边写着行小字:“三箭盟余部,藏于崖下,待龙玺合,归正途。”
胖子正啃着玉米,玉米粒喷了一地:“三箭盟还有人?胖爷我以为早和解了,合着还藏在山里玩躲猫猫?”他摸了摸腰间的工兵铲,去年拼青铜龙时磨亮的刃口在阴雨天泛着冷光。
王瞎子往窗外看了眼,探龙针在他袖管里动了动:“不是躲,是等。你看这雨,带着股铁锈味,是山里的铁矿在动,狼啸崖的石头要松了。”
我们往狼啸崖走时,雨越下越大,山路泥泞得能粘掉鞋。路过老槐树下的青铜龙时,发现龙首的眼睛亮着红光,去年拼龙身的青铜片在雨里“滋滋”响,像是在发电。杨雪莉蹲下身摸了摸龙鳞,指尖沾着层黑色粉末:“是‘引雷粉’,跟周陵的镇墓沙成分相似,看来三箭盟的人在崖上布了雷阵,不是防外人,是防石头塌下来。”
快到崖顶时,听见“轰隆”一声,一块磨盘大的石头滚下来,擦着胖子的耳朵砸进沟里。他骂骂咧咧地往崖边探头,突然指着崖壁:“那儿有窟窿!还挂着个狼头幌子!”
崖壁的石窟里果然飘着面黑旗,旗上的三箭符号被雨水泡得发涨。我用龙脉玺往石窟的石缝里一按,“咔”的一声,石窟门开了,里面的景象让我们愣住——不是想象中的刀枪剑戟,是堆成山的药草,晒得半干的野山参、穿地龙、五味子,墙角还摆着十几个陶罐,罐口飘出股苦药味。
“是‘药库’。”王瞎子拿起根参须闻了闻,“都是治外伤的药,年份够老,能救命。”他摸着墙上的刻痕,“这些是三箭盟的人记的账,‘给李家小子治烫伤用了半罐獾油’‘帮张家媳妇接骨用了三副草药’,最近的一笔是上个月,‘修山路摔伤用了当归’。”
最里头的石壁上挂着件蓑衣,蓑衣兜里掉出个本子,翻开一看是本药方,最后一页贴着张照片:三个戴狼首面具的人站在药库前,其中一个摘了面具,竟是去年帮我们修桥的赵大叔——他总说自己是打猎的,手上的老茧却比猎人的软,原来是常年捣药磨的。
“难怪去年暴雨冲了桥,他三天就修好了。”杨雪莉指着药方里的“接骨丹”配方,“这药材得去昆仑之墟采,他肯定去过,只是没说。”
雨停时,赵大叔突然从石窟外探进头,手里还拎着捆刚采的柴胡,看见我们手里的药方,脸一下子红了:“早知道瞒不住……俺们是三箭盟最后一拨人,祖师爷传下规矩,守山先守人,药库比兵符金贵。”他指着石壁上的画像,“这是俺爹,十年前在狼啸崖采药时被蛇咬了,硬是爬回来把药方整理完才闭眼。”
画像里的人背着药篓站在崖边,背景里的酸枣树,正是我们在周陵见过的那棵。赵大叔说,三箭盟的人早就不戴面具了,改成背药篓,“祖师爷说了,能让人活命的药,比能杀人的箭厉害”。
我们跟着赵大叔往药库深处走,尽头的石壁突然是空的,推开一看,里面藏着个暗室,暗室的石台上摆着个铁盒子,盒子里没有金银,只有张泛黄的纸,是二舅爷写给三箭盟的信:
“别守着兵符较劲了,山里的孩子发烧要退烧药,赶路的人崴脚要正骨水,这些比啥都重要。我把从西夏迷城带的磁石嵌在药碾子底下,碾药时能让药性翻倍,算我给守山人的见面礼。”
石台下果然有个药碾子,碾盘底下嵌着块黑磁石,正是西夏迷城的那种,碾槽里还留着些药渣,混着颗小铁珠——是胖子去年掉的,他总说丢在了沉月城,原来滚到这儿了。
赵大叔突然“哎”了一声,指着暗室的天窗:“快看!”雨停后的阳光从天窗照进来,落在磁石上,折射出的光在墙上投出个影子,是张山路图,图上标着十几个红点,每个红点旁都写着“易塌方”“有蛇”“需补桥”。
“是‘护山图’。”赵大叔摸着红点,“俺们每年都按图修路,补桥,撒驱蛇药,只是人手不够,有些地方顾不上。”他从怀里掏出个哨子,吹了声,没过多久,从崖下爬上来五个背着药篓的人,有卖山货的陈婶,开杂货铺的刘叔,还有放牛羊的马大爷,都是村里眼熟的人。
“人齐了。”赵大叔往石台上放了张新画的图,“今年雨大,打算在狼啸崖底下修个挡石墙,再把药库的药材分些给村卫生室,你们要是不嫌弃……”
胖子突然抢过图:“嫌弃啥!胖爷我有的是力气!”他指着挡石墙的位置,“这儿得用沉月城的那种珊瑚砂,能防潮,我知道哪有!”
杨雪莉翻开药方:“我来整理药材,把能用的都登记上,以后谁家需要首接来拿,不用记账。”
王瞎子掏出探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