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后逃跑。但当士兵处于队列当中,身边都是战友,身后又有支撑(同也是防止擅自脱逃的屏障),还有主队的督管,便不易脱离队列,只能跟着大队向前碾杀。(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整个队,小队之于大队,小阵之于大阵)
此外,冷兵器时代之战场指挥的精密程度有限,命令不会直接下达给士兵,而是给士兵所在的阵队,这就需要士兵不脱离战术队形,如此才能保证战斗集合,接受命令,实施战术意图。
所以在战场的一般情况下,一旦某一方丧失阵型,也就是电视剧里最常出现的四散一片打斗的场景,那多数情况下便代表了失败。士兵如果不赶快逃命,便只能等着对方军阵一边倒的收割。故而不管是“围师必阙”还是“飞骑冲阵”,其核心目的都是加速敌方军阵的崩溃。
不过双方都丧失阵型的混战并不算罕见,常见于大战胶着状态,敌我皆不知道胜负左右;或者双方组织度同时耗尽,两条阵线纠缠之一起。又或者几个小军阵单位高强度厮杀,尤其是灵活游走的试探进攻小队;还有特殊地形、特殊状况、战役特定局部和特定阶段等等。另外,骑兵在与步兵的对战中也有可能陷入混战,而这对于骑兵来说并非有利局面。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兵家讲究“半渡而击”。所谓“击其半渡”,并非是在渡河部队渡到河中央的时候进攻,而是渡河军队渡过一半人数的时候发起攻击。因为这时军阵薄弱不成完型,且进退两难,易于击溃。
同样的道理,即便柳惔军登陆顺利,仓促列阵,但拼命逃窜的使团人众,很可能会引发军阵的松动,而松动,往往就是失败的开始。
——————
这一章我知道有些读者会不愿意读后半段,而有些读者后半段反而会读得最认真。本章的重点和精华其实也全在后半段,也是后续故事和人物核心逻辑的必要铺垫,是一个整体,所以将近4000字也没分一部分给下一章,至于为什么要费力不讨好地要写这么多......有神会者,当知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