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457章 河北省非遗—传统音乐类—河北鼓吹乐、常山战鼓

第457章 河北省非遗—传统音乐类—河北鼓吹乐、常山战鼓

河北鼓吹乐与常山战鼓:燕赵大地的音律双璧

在河北广袤的平原与山川之间,传统音乐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书写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优品暁税罔 勉费阅黩河北鼓吹乐以唢呐、笙管与锣鼓的交响,演绎着市井与庙堂的双重变奏;常山战鼓则以雷霆万钧之势,在鼓点与钹声中激荡出千年战魂。二者一为吹打乐的巅峰之作,一为打击乐的史诗表达,共同构建起河北非遗中“雅俗共赏”与“刚柔并济”的音乐宇宙。

一、河北鼓吹乐:燕赵大地的吹打狂想

1. 历史溯源与乐种流变

河北鼓吹乐的历史可追溯至隋末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永年建都时的军中吹打乐,至明中叶逐渐成熟为集吹奏、打击于一体的民间乐种。其发展轨迹与燕赵大地的政治经济变迁紧密相连:

? 宫廷遗韵:汉魏鼓吹乐的“黄门鼓吹”“骑吹”等仪仗音乐,在河北民间演化为婚丧嫁娶中的“响器班”;

? 军旅基因:隋唐“横吹部”的马上之乐,融入鼓吹乐的“咔戏”技巧(以唢呐模仿人声、动物鸣叫),形成《小放驴》等经典曲目;

? 市井烟火:清光绪《永年县志》记载,民间婚葬祭礼中鼓吹乐“代代相传不替”,其“吹咔曲”常与地方戏曲、说唱艺术交融。

2006年,河北鼓吹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永年、抚宁两地的传承谱系,成为研究中国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活化石”。^y/u`e¨d+u.d^i?.~c-o~m?

2. 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

河北鼓吹乐以“一曲多变”着称,其核心技法包括:

? 技巧变奏:通过“线上”“加花”“花舌”等技法,将《一枝花》主旋律演绎出十余种变体;

? 移调指法:唢呐演奏家以“拔三节”(三节唢呐拆分演奏)技法,实现同一曲目在五个调式间的自由转换;

? 咔戏绝技:用“别把”(变换唢呐指孔位置)技法,模仿《抬花轿》中轿夫的喘息、《大登殿》中皇后的笑语,堪称“民间口技”。

其乐队编制灵活,少则3人(唢呐+笙+鼓),多则百人(加入云锣、木鱼等),演奏时“吹奏与形体动作结合”,鼓手跺脚、甩头、翻腕,乐手随节奏腾挪跳跃,形成“视听一体”的狂欢场景。

3. 当代传承与文旅融合

面对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河北鼓吹乐探索出“非遗+产业”的新路径:

? 数字保护:邯郸永年区建立“鼓吹乐数字博物馆”,收录200余首曲牌、50余种曲谱,通过vr技术还原清代“响器班”演出场景;

? 教育渗透:秦皇岛抚宁区将鼓吹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开发“唢呐制作”“工尺谱识读”校本课程;

? 文旅赋能:永年广府古城打造“鼓吹乐文化街”,游客可体验“吹咔曲”演奏、定制婚庆鼓吹乐服务,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0?4?7^0-w·h′l/y..~c!o-m¨

2025年,河北鼓吹乐传承人王志刚创新“电子鼓吹乐”,将唢呐与电子合成器结合,在抖音平台获赞超百万,让千年古乐焕发新生。

二、常山战鼓:千年古郡的雷霆战歌

1. 历史基因与文化图腾

常山战鼓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赵国的军鼓,至明代成为正定(古常山郡)民间庆典的核心表演。其发展史与正定城的兴衰紧密交织:

? 军事遗产:三国名将赵云(常山真定人)的“常胜军”战鼓阵法,演变为民间“战鼓套路”;

? 庙会文化:宋元时期正定成为全国演艺中心,战鼓从军乐转化为庙会“花会”表演,明《正定县志》记载“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

? 红色记忆:抗战时期,常山战鼓作为“抗日宣传队”的伴奏乐器,鼓舞民众抗击日寇。

2008年,常山战鼓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其“9系72套”曲牌体系,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鼓乐的“密码本”。

2. 艺术特征与表演程式

常山战鼓以“鼓、钹、锣”三件套为核心,其表演堪称“打击乐的芭蕾”:

? 乐器形制:单鼓直径50厘米、厚30厘米,鼓手以彩绸系于腰间,执红漆鲤鱼状鼓槌;大钹直径40厘米,需两人配合翻飞;

? 曲牌体系:包括《大传帐》(模拟行军布阵)、《十面埋伏》(表现战场厮杀)、《胜利凯旋》(庆贺胜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