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似狂风裹挟着暴雨,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平定了长江以北。
清军的败退之速,竟与当年明军在清军铁蹄下的溃败不相上下,狼狈至极。以至于北方诸多城市,在清军望风而逃后,都陷入了短暂的权力真空期。而这权力空窗期,瞬间成了各方反清势力暗中角逐、明争暗斗的舞台。放眼当下,明面上最具实力的反清势力,当属王克、李定国、夔东军以及郑成功。这四大势力中,有三个与王克交情深厚,且曾并肩作战,唯有郑成功,虽与王克有过交往,却始终隔着一层,关系并不深入。正因如此,在争抢地盘时,郑军行事往往不太顾及王克的态度。就拿山东来说,郑军登陆后,便马不停蹄地迅速占领了山东全境。然而,他们并未在占领山东后乘胜追击、继续向北推进,而是停留在山东,用心经营起来,显然是想充分消化、吸收这一块地盘的资源与人力。相较之下,李定国和夔东军则纯粹得多。他们积极响应王克的号召,一心扑在北伐大业上,对于地盘的占领,并没有投入过多心思,只想着能早日将清军赶出中原,恢复大明江山。各路明军的一举一动,自然都被王克看在眼里。只是如今大家都还打着大明的旗号,虽暗流涌动,但尚未到反目成仇的地步。王克占据京城之后,行事颇为克制,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皇宫大内,他暂时选择不踏足。这一决定,让他的部将们颇为不满。“国公,京城是您收复的,这大明天下,大部分也是您打下的,这皇宫有什么不能住的?难不成要留给缅甸那个胆小如鼠的永历帝吗?”刘大能满脸愤慨,语气中满是不平。“就是啊,国公,要说您没有资格进皇宫,那这普天之下,怕是再没人有这资格了。别说那朱家小子,没死在缅甸都算他命大!”王天各也在一旁附和,为刘大能帮腔。对于手下众人的心思,王克心里门儿清。起兵之初,这些人或许确实怀着匡扶大明的赤诚之心。可如今,天下大势基本已定,要说他们没有一丝从龙的想法,那是绝对不现实的。王克自己的事,自己最清楚。现在,虽然满清已退出关外,但天下还远不是他一人能说了算的。别的不说,一旦他自立称帝,与他关系交好的李定国等人第一个就不会答应,更别提同样野心勃勃的郑军了。说起来,并非王克不想当皇帝,实在是时机尚未成熟。前不久,李定国来信告知,已将永历帝从缅甸接回云南。如今大明正统君主已经回国,他总不能明目张胆地扯起反旗。“此事容后再议,眼下还是先把鞑子的问题彻底解决再说。”王克看了他们二人一眼,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这般说道。刘大能二人无奈,只得退下。关于继续北伐的事宜,王克其实已经谋划了一段时间。 满清小皇帝既然不愿投降,那就只有一条路——赶尽杀绝。据侦查回报,鞑子在关外的兵力大概还有三到五万人,其中大多是旗人,另外还有一部分蒙古人。真正的汉人则少之又少,因为各地倒戈速度太快,满清朝廷已对汉人彻底失去信任,所有绿营都被留在了关内。退入关外的满人,实则已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退无可退。面对王克的讨伐,他们唯有拼死一战。可以预见,未来在关外的战斗,肯定会比当下更加残酷、更加惨烈。王克坐在营帐中,面前摊开着一幅巨大的关外地图,烛火跳跃,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他深知,即将展开的关外之战,将是一场异常艰难的硬仗。虽然满清的兵力看似不多,但困兽犹斗,他们定会凭借关外复杂的地形和对当地的熟悉负隅顽抗。这时,营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原来是情报人员前来汇报最新消息。“国公,据最新情报,满清正在关外各大城池加紧修筑防御工事,他们还联合了部分蒙古部落,试图增强实力。另外,他们似乎在囤积粮草,准备打一场持久战。”情报人员声音急促,神色紧张。王克微微点头,示意他退下。他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摩挲,思考着应对之策。满清此举显然是想利用关外的地理优势拖延时间,等待局势的转机。但王克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他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王克迅速召集将领们商议作战计划。营帐内,将领们围坐在地图前,气氛严肃。“诸位,满清虽已穷途末路,但仍不可小觑。他们联合蒙古部落,又占据地利,我们必须速战速决,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