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310章 临行密密缝

第310章 临行密密缝

第310章 临行密密缝

大梁的县试只考一场,考完后两天便应该放榜。?Dμ咸?{鱼:看?.书)2= ÷无t?错·′?内\;容~%

但也有例外,江南因为参加科举的人很多,因为参加人数基数大,所以出现好文章的几率当然也大。

那这时候,往往州县官员就会加试。

这加试也有说法,县试中,第一场考四书题一道,这叫“正场”。

而加试则有“初复”、“再复”和“面复”之别。

加试是根据各地情况,主考的州县官员自行决定场次的。

譬如在一些科举大县,如苏湖一带、江西、福建等地区,因为科举之风盛行,且考生人数太多,这些官员直接将复试三场全都排满。

那考生便只能悲催得考上四场,每一场一个白天的时间,隔一天考一场。

但海陵县不同。

海陵虽然读书人也多,但毕竟不是苏州吴县那样子的大县,整体读书人的基数下来了,故而俞敬主持的这次县试只考两场。

一场是正场,还有一场是面复。

所谓面复,就是大体上已经圈定了录取范围,然后从中再刷下一批人来。

这录取范围大小,刷下来多少人,那是按照朝廷的配额来决定的。′r`a?x~s_w_.¢c!o-m,

是的,录取人数也是有配额的。

按照大梁的行政分级,大梁将县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县自然就是富庶、人口多的地方,比如刚刚说的吴县。

这种县一般录取50-70人不等。

中县在这个年代,举例说明就是湖广一些普通的县城,这里大约录取30-50人左右。

而下县则是这个年代还没有充分开发的云贵等地,每个县大约录取人数在20-30人左右。

大体上配额是这个样子的。

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某地遭遇灾荒,那可能朝廷恩典,给你增加几个配额,或者当地驻有卫所,比如泰州有泰州卫,那也会每一届额外录取10-15人左右。

海陵虽然是“小县”,但因为在江淮最富庶的地区,所以在朝廷配额上属于“大县”。

但这个“大县”又有点名不副实,最后朝廷给到的配额是“大县”中的最低,也就是五十人。

这次正场,县衙贴出了告示,通过正场考试的一共有66人。

“也就是说!今天面复,要从这六十六人中还要裁汰16人。”陈凡一大早便站在讲案后,面色严肃的看向众人。

陈凡看着堂下贺邦泰、王北辰、徐拯、李长生和黄韬,面带严肃道:“这次你们几人都进入了面复环节。\d¨a?s_h,e+n^k?s′.*c^o_m+”

“其中邦泰、北辰,你们两我是不担心的,到时候很可能县尊都不会考察你们。”

贺邦泰和王北辰因为是被当庭取中,所以在面复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陈凡的目光转向徐拯,心中暗道,估计看在徐家的面子上,俞敬也不可能淘汰徐拯这小家伙。

但很快,他的目光就从徐拯的身上挪了开来。

他不想让自己的言行,给徐拯带来“他很特殊”的感觉。

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不好。

再看向另外两人,李长生和黄韬能通过第一场四书题的考核,这让陈凡有些意外。

李长生和黄韬本不在他参考县试的名单上,他们虽然已经读完了《孟子》,但在陈凡看来,他们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别说跟贺邦泰、薛甲秀这样的孩子比,就算是王北辰,他们也略逊一筹。

毕竟八股文章并不是仅仅考经义,议论文体,关键在于“旁征博引”,并不是说一个学生将《孟子》读完便没事了,便肯定能考中了。

那干脆不考八股文,直接考背书得了。

所以在陈凡看来,李长生和黄韬在这方面是短板。

也不知道两人是哪一点打动了俞敬。

他们写的文章,陈凡昨天已经叫他们默了下来。

在陈凡看来,贺邦泰、徐拯、王北辰的文章,都算不错,徐拯的略差些,但也已经达到县试通过的水平。

而李长生、黄韬这两人就真的是意外之喜了。

文章不能说不好,只能说尚可。

陈凡昨日得到消息时,整个人还有点懵呢,直到家里又收了两扇猪肉,他才清醒过来,相信自己没有看错。

“徐拯、李长生、黄韬,你们的文章我看了,做的……尚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