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90年代大案系列 > 第17章 1987年上海于双戈持双枪劫银行,未婚妻伤心不已

第17章 1987年上海于双戈持双枪劫银行,未婚妻伤心不已

经过比对,留在储蓄所的弹壳上的指纹没有比中警方档案中的指纹,说明歹徒没有案底,是第一次作案。

而对于现场弹壳和轮渡上丢失的子弹进行比对,是同一批子弹。

罪犯留在储蓄所的弹壳上的指纹,和轮渡现场留下的指纹,经过反复比对,正是同一人所留。

说明歹徒是经过事先精心预谋,盗取轮渡上乘警的枪支目的,就是为了抢钱。

由于上海市很少发生此类恶性持枪劫案,上海市领导极其重视,并责令公安局尽快破案,抓住凶手。

那么,破案首先得弄清楚这个歹徒到底是谁,来自哪里?

查访中,周边商户和刘强等目击者均表示从来没有见过此人,肯定不是住在附近。

不过,有人反映当时紧随持枪男子的那两名健壮男子,倒是有点印象。

一家小卖部的老汉说:其中一个小伙子有时来他店里买香烟,好像就住在附近不远,极可能是附近大学的人。

于是,侦查员立即调查这名出现在现场的男子。

民警先联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院长,将数百名教职员工的照片集中,然后请见过小卖部的老汉和几个目击者进行现场辨认。

经过一个昼夜的识别,总于找到了这位健壮的男子。

这名男人是大学里面的体育教师,姓张,当时一进院长办公室就被两名刑警带上了手铐。

他一脸懵逼,大声喊道:“啥意思?我又没有犯法,为什么铐我?”

“你知道外面储蓄所的抢劫案吗?”刑警问。

“知道啊!我当时就在现场,我还追过那个人呢!”张老师说。

“请详细说说你在现场干什么,怎么追的?”刑警觉得这一点必须搞清楚。

”我和王老师中午出来买烟,正好听见两声枪响,有人可能以为是鞭炮声,但是我听得出来鞭炮声和枪声是不一样”。

“因为我上体院时,经常听见射击队打枪的声音。当时这两声枪响,立即吸引了我和王老师的注意,我俩就跑过来看,发生了什么,正好看见一个人持枪跑进了一个胡同。”

“后来呢?”

“里面巷子比较复杂,我们一会儿就不见他了,突然听见“砰”的一声枪响,估计那人看见有人跟着他,他又开了一枪,我们吓的就往另外一个巷子跑,感觉跑迷路了,实际上正好跑进来那名男子跑的巷子,就相距10米左右。”

“你们看见那名男子了?”刑警问。

张老师:“看见了,我们跑了10几步,就看见了前面一个男子手里拎着两把枪,我们赶忙躲在电线杆后面,看见他跑远了,我们俩才从另外一条道跑回来了”。

后经过证实,这俩是学院的体育教师,只是路过好奇,目击者误将他俩当做同伙了。

【重要信息出现】

不过,刑警调查王老师时,他倒说出了一个情况,引起了侦查员的注意。

他说:“当听到枪声不久,这个持枪男子出来后,掏出一把钥匙,打算去开储蓄所门前那辆自行车,后来,他看见人多,立即放弃开锁,就独自跑到巷子里去了。”

难道歹徒是骑自行车来的?这一点,刑警很是疑惑,因为敢做此案的人肯定会想到尽快逃离现场,骑自行车作案,是不是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怎么说,先查验一下,这车到底是不是歹徒的,后提取了自行车上的指纹,果然是案发现场的凶手所留,下一步重点以车找人。

自行车在80年代都实行打牌照号上路,主要是防止被盗,有据可查。

后经过牌照查找,发现这辆自行车登记的身份信息是一个老退休干部。

老干部说,这辆车是他儿子在骑。

于是,警察又找到其儿子,他儿子说他借给了一个哥们。

“你哥们叫什么名字?”警察觉得快接近目标了。

“于双戈。”这小子答道。

“他是干什么的,现在在哪?”刑警接着问道。

老干部的儿子问道:“怎么啦?他出什么事了吗?他可是很讲义气的哥们。”

这个小伙子感觉是不是于双戈了什么事,所以先问清楚真要是有事,那把地址告诉警察,让警察给抓了去,是不是太不够意思。

“现在你别扯远了,他现在是重大犯罪嫌疑人,如果你想和他一起进去,那就别说。”

“他是个汽车售票员,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海运公安局的乘警,现住在虹大案追踪系列:镇老街。”

“乘警?”刑警顿时兴奋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