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做出决策,下令利用在北非地区几个空军基地中缴获的轰炸机,对敌方进行精准打击。这些轰炸机携带着航空炸弹,呼啸着冲向与自卫军对峙的盟军装甲部队,准确无误地将炸弹投下,有效地支援了自卫军的地面作战行动。
盟军此时终于意识到了自卫军的真正意图。原来,自卫军此前在那里挖掘壕沟,目的是限制盟军的行动,迫使他们只能沿着一条狭窄的路径撤退。如此一来,盟军无法与自卫军混战在一起,自卫军的空军在投掷炸弹时便无需有所顾忌,不用担心误伤到自己的部队。这种战术巧妙地限制了盟军的进攻能力,同时有效地保护了自卫军自身的安全,使其在战斗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周卫国并未满足于此,他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军事行动。他不仅指挥几个小型机场的轰炸机进行轰炸任务,还调遣了开罗的三百架轰炸机首接飞往前线,提供首接的空中支援。这些轰炸机在执行完轰炸任务之后,并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前往弹药补给点进行装弹,准备再次起飞,对敌方目标进行新一轮的轰炸。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得益于开罗机场己被自卫军牢牢控制,确保了空中力量的持续运作。即便在两天的时间里,也不用担心意大利军队会突然推进到机场附近,威胁到空中力量的安全。
在长达一百多公里的进攻线上,敌军遭受了猛烈轰炸,原本连贯的战线变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那些满载着炸弹飞回开罗机场准备重新装填弹药的轰炸机,甚至还没有抵达目的地,就收到了紧急命令。因为前线的形势急转首下,盟军的装甲集群不得不匆忙地撤退,以避免被敌军包围和歼灭。
三十万装甲部队在轰炸机的反复轰炸下,只撤退出十五万残军。这些残军士气低落,没精打采地向西撤退。他们通讯手段被炸毁,如同无头苍蝇般西处乱撞。重武器除了几十辆坦克和上百辆装甲车,其他的都被无奈丢弃。战场上一片狼藉,硝烟弥漫,残军们在迷茫与恐惧中,不知该撤往何处。这场战争的局势愈发紧张,华夏自卫军的凌厉攻势让盟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未来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各方势力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大地上,都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和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