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不可失!”
最终王越一锤定音,给出朱厚炜结论。
从土木堡之后,大明对外的战略其实一首在改变,从太祖太宗的扩张战略思维,在土木堡之后变成了龟缩防守的战略政策。
从以前的‘西域万里皆我属’的雄心壮志,变成了‘守住甘肃算成功’的退缩之态。
其实此前很多政治家官僚们就建议过,放弃哈密,主守甘肃的军事战略国策。
关西七卫是明廷实控蒙古人领导的军事卫所,这些军事单位的战斗力并不强,明朝在西北真正能打仗的只有宁夏边军、延绥边军和镇守在哈密的两万多边军。
甘肃的军事单位依旧羸弱,也不能打。能力战的人数也不过在五万左右,虽然九边重镇还有几十万军事单位,但北方还有瓦剌和鞑靼要守。
不能随时随刻被哈密所调用。
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放弃哈密似乎是很好的策略,也是这么多臣僚支持这一观点的原因所在。
但王越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哈密放弃了,甘肃怎么办?那时候就要用甘肃作西北第一屏障,甘肃内可都是纯正的汉人啊!
“吐鲁番一首持续攻打哈密,所求不外乎就是控制西域经济要塞,以此逼迫与中国互通贸易往来。”
自古以来,军事都是为经济服务。盲目扩张只会让经济萎靡,汉武帝末期穷兵黩武就是最好的印证。
哈密也是如此,吐鲁番人打下了哈密,就能就控制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要塞,大明要和西域贸易往来,就得给吐鲁番利益,所以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夺回哈密。
另一方面,明廷关闭和吐鲁番之间的朝贡往来,这更让吐鲁番人狗急跳墙,没有明朝经济物资输入,他们国内百姓过的苦不堪言,这也是哈密必须被打下来的原因所在。
其实现在想解决哈密之困很简单,只要大明恢复和吐鲁番朝贡贸易往来,准许吐鲁番人自由出入哈密,一切都可解决。
可问题是,吐鲁番人靠得住吗?一旦哈密城门打开,吐鲁番人会做什么,没有人能预料到。
因此王越才建议哈密寸步不让,寸土不失。
“等,等一个机会吧。”王越开口道,“等到大明彻底强盛,不再为辎重担忧,等大明兵强马壮,一举拿下吐鲁番!”
“这就是哈密未来要走的道路,也是老臣一些浅薄的建议。”
朱厚炜反问道:“拿下吐鲁番之后呢?除非将塞外夷族全部屠杀完,不然依旧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拿下吐鲁番和拿下哈密不是一回事么?大明还是需要倾注心血去治理。
可治了哈密这么久,有效果么?
答案是没有的。
弘治皇帝看了一眼朱厚炜,他知道自家二儿子考虑的东西很多,也很重视朱厚炜的看法,于是问道:“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朱厚炜道:“教化、同化他们!”
“用文化侵蚀他们,在固守哈密的同时,将中原汉家文化输送过去,迁徙一部分流民过去,再派大儒、释、道过去传播文化,消除塞外蛮夷的劣根,同化们知礼明仪!”
弘治皇帝和王越同时愣了一下,王越蹙眉道:“这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十年都未必能完成!”
朱厚炜道:“固守哈密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百年来我们几失几得,不也是在同化吗?百年都过来了,几十年又算的什么?”
“给哈密定好一条未来的路,才是大明朝当下亟需考虑的事不是吗?”
在保证哈密不失的情况下,用文化教化同化哈密的外邦民族,这个过程短期完成不了,如果想最快速的解决哈密之争,就如王越说的那样,只要大明恢复朝贡,准许吐鲁番人自由出入哈密就行了。
可问题是,谁能保证吐鲁番人不会趁机拿下哈密?这些外族的心思谁能掌控呢?
朱厚照激动的附和道:“弟!咱们兄弟两想出来的对策,果然非同凡响啊!”
弘治皇帝看了一眼自家大儿子,怎么什么时候你小子都能跟着沾光啊!
对大儿子的尿性,弘治皇帝熟稔于心,也没理会,他也在沉思朱厚炜提出这条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这种事终究不是拍脑门就能决定,还需要完善具体方针。
王越也懂规矩,知道这些高层决策就不是他能参与的了,于是借故告辞离去。
“弟,咱们先不要讨论西北事了,咱们来找父皇,不是询问哈密和南京吏部的人事安排么?”
“父皇,唐寅暂时还没办法在西北主持大局,西北该调谁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