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入夜,灯火明亮。*s^h-a.n,s.h!a+n?y¢q¨.~c!o¨m.
内阁、三法司高官齐聚,弘治皇帝此次召见他们前来,不是因为蔚王的事,而是因为傅瀚。
傅瀚虽然死了,但如何判傅瀚的罪弘治皇帝还需要和他们具体商量。
刑部尚书白昂率先开口道:“皇上,傅瀚的证据只有人证,且还没录下口供,这根本无法定罪。”
弘治皇帝微微颔首,他问白昂道:“虽然没有录下口供,但百官亲耳在奉天殿听闻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名女子阐述了傅瀚派他行刺藩王、勾结鞑靼,泄露太子行踪,意图谋杀太子之意己是十分明显,难道还不足以给傅瀚定下罪证?”
“通敌卖国、行刺藩王、谋害太子、毁河淹府,哪一桩罪名不是诛族之重罪?”
白昂拱手道:“还需那名杀手做一份人证口供,记录卷宗,收录三法司档案。”
“百官就是人证,如何写卷宗,你们三法司难道还不能写?当百官全部签字后,所有人都是人证。”
弘治皇帝今夜的对诏不是无的放矢,这很重要。
大明需要维系法律至上的治国原则,只有证据链完整,才能宣判傅瀚罪证,才能治罪其家眷。/芯!丸.本-鰰/栈? *最¢新~彰·結!埂?鑫^快\
若是没有这些证据链,草草对傅瀚宣判罪证,一旦通禀到全国,无疑是皇权大于律法的体现,会引发民众的口诛笔伐。
傅瀚在中原河南很有威望,天下支持傅瀚的人也很多,所以弘治皇帝需要做实了傅瀚的罪证,通传天下,如此才能扭转百姓对傅瀚的态度,增加朝廷的公信力,避免朝廷公信力崩塌,日后治理 民众带来困难。
社会阶层本就矛盾重重,底层人对朝廷对权贵早就不满,若是再释放出特权可以碾压一切的信号,无疑立刻会引起民众对特权阶级的仇恨,当这种社会矛盾无限增大后,底层民众就会开始反对朝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社会矛盾的加剧都不是一朝一夕的。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那一次国家的灭亡,不是社会矛盾加剧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社会矛盾这个词语是后世发明出来的,但纵观古代历史,无外乎就是那几样,资源分配不均,权贵和贫农阶级对立,特权阶级对小农阶级的碾压等等诸如此类,都会形成巨大的社会矛盾。*微`趣+晓,说? .追¨最′歆!漳~踕·
弘治皇帝这段时间虽然大多时候都在修养生性,但却窥探到了王朝灭亡的一角。
所以他才会如此重视傅瀚的死,傅瀚不重要,由他引发出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很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当弘治皇帝得知朱厚炜才没得到确凿的证据之前,就对傅瀚审判杀戮的时候,他会那么急切的劝朱厚炜不要动手。
不过既然儿子己经动手了,那他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尽量挽救。
武英殿上的几名高官听完弘治皇帝的话后,他们立刻想到了一种可能!
那就是今日上朝作证的那名婢女,可能己经死了。
他们不会去怀疑这名婢女是否是蔚王故意找来诬陷傅瀚的,没有这个可能,蔚王不屑于做这种事,而且今日大殿上,傅瀚儿子指认婢女是他们府邸的人己经证明了一切。
至于那名婢女为什么会死,他们猜测可能是这名婢女在北疆做了什么让蔚王愤怒到不得不杀,迫不及待要杀的地步!
既然那名婢女无法在签字画押,那唯一能补救的,就是让今日朝会上的百官做认证,签字画押,指证傅瀚。
杨廷和沉默片刻,率先开口道:“微臣愿指认傅瀚,签字画押!”
杨廷和早就想除掉傅瀚,此前就是他推波助澜让蔚王去查十二年前程敏政舞弊案的旧事,虽然最后突破口不是在这上面,但还是因为这件事让傅瀚乱了阵脚。
不然想要除掉内阁首辅,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傅瀚现在威望与日俱增。
现在蔚王替他除掉了傅瀚,作为回报,杨廷和当然要投桃报李。
刑部尚书白昂沉思片刻,坚持道:“皇上,虽百官见证了今日傅瀚的证据,但他们只是见证,并不能指认,臣认为这并不合法。”
弘治皇帝微微颔首,点头道:“白尚书所言有理。”
“今日晚了,明日再继续议吧,诸卿今日也都辛苦了,都早些回去吧。”
就在众人离开后,弘治皇帝立刻下令刑部左侍郎屠勋暂替刑部一切事宜,停止白昂一切公务,立刻启程去占城会晤占城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