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笔迹啊,她是没在信上说过自己的感情生活,但提起学校里的某个人时下笔轻快又愉悦,少女情怀一目了然。
李青莲不好意思的承认了,“你走以后赵家发生很多事,三奶奶病逝,四奶奶和乔营副……老太太和姑父生气的要杀了她,姑姑给四奶奶求的情,姑父就把四奶奶嫁给乔营副了。”
“可惜四奶奶的命不好,乔营副升职前遇到土匪因公殉职,四奶奶独自一人带着儿子不知去哪儿讨生活了。”
老太太看家里小猫三两只心疼儿子,想再给他纳几房妾室,但赵元庚都有后了,只想专心打鬼子,不想分神琢磨这档子事儿,就没要。
这事儿就此作罢。
李青莲和蔡梓的相识早有根由,男方是他们学校的大才子,多次在校报、日报上发表文章,两人在联谊会上认识,相处越多越心动,之后就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
蔡梓的人品不错,肯吃苦又上进,如今是报社的记者,谁看了都说一句青年才俊。
“对了,这是他写的文章,你看看。”
含光接过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下梁山》,说的是内忧外患下的百姓何去何从,呼吁落草为寇的土匪就近找一支抗倭队伍投奔,一致对外。
如果不愿经历枪林弹雨也不要抽刀向更弱者,否则不等敌人打进来就自相残杀完了。
字字句句鞭辟入里,言之有物,难得的是没有脱离群众,比说谁家没有五十万的砖家强不少。
李玉兰和李耀祖也挨个汇报自己的成长,“二姐,我想和姑父一样当兵打仗,姑父答应有空就教我功夫。”
“我也一样,二姐,再遇到倭国人追杀我不会躲在你身后了。”
谢谢,您可盼我点儿好吧。
说完他们,李青莲关心含光的想法,“你呢,读书时有没有遇到合心意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