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红楼:宁荣两府大当家 > 第136章 集结大军,先守后攻

第136章 集结大军,先守后攻

隆安帝摇了摇头,向着大殿内外诸位臣子说道:“急报,从老龙头至独石关,再到喜峰口,千里之地,处处狼烟。随后又有军情急报传来,此次入侵的乃是东虏!”

“东虏!”

“这下可糟了。”

“说起战力,东虏可是远胜于北虏的……”

殿堂之中,顿时议论声起。

一听得是东虏,大半之人皆变了脸色。

比起北虏,东虏生活于北方严寒之地。

于丛林、河边、江畔,以射猎与采集野果为生计,亦会种植少许作物。

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种植之事,令东虏组织更为严密,性情亦更为坚韧。

他们的骑射之术并不逊于北虏。

组织更严整,战士更顽强。

加之辽东有铁矿可供采集锻造,东虏亦有一定数量的铁甲与精铁兵器。

不像草原,封锁之后,铁器输入极为困难。

缺铁器,连马蹄铁都未必够用。

少量的铁器全用于打造兵器与箭头,仅有少数怯薛骑兵披甲。

东虏却不同,众多骑兵披甲。

精通战阵之法。

服从指挥。

此乃极为罕见之劲敌。

国初之时,太祖、太宗两朝,动用百万大军,竭全国之力才将东虏从大周击退。

而后北虏又起。

景和年间,大周先是主动进攻,后来国力衰退便开始主守。

近十几年来连守都守不住了。

边墙门户大开,北虏来去自如。

换作更为强势的东虏……

众人脸上忧惧之色愈发浓重。

东虏可不是北虏。

北虏的政权体制甚是粗陋,昔日窃据天朝不足百年便被驱逐。

其后这数百年来亦无甚长进。

大小可汗各自掌控自己的部落,政权体制十分粗疏。

东虏却不然。

有大汗、诸亲王、郡王、贝勒、台吉。

还有内院、六部,地方亦设有州县。

更有驰道、驿站。

其京师为吉林乌拉,东京为黄龙府。

西京是吉安府。

一切皆有辽金当年奠定的根基。

东虏于辽东极北之地国力不弱。

立国建制,全民皆兵,此才是大周真正的劲敌。

果真被东虏冲入,一次次削弱大周,令大周流血。

那可真有亡国之患。

这一回,便是姜铎这般见多识广的老将,亦面露忧色。

东虏的战力,老姜铎年少时随太宗皇帝便见识过。

白山黑水之间,山野水泽之处,处处皆为精锐。

敢死善战,射术精湛。

周军往往需死伤数十人,方能斩获一颗东虏首级。

双方之交换比高得惊人。

周军也不过是依仗国力更为雄厚,动用超过二百万人沿途设立州县,确保前线随时有数十万人的野战部队。

再加上派遣舟师从江口溯流北上,提供粮草并补充新军。

用这般笨拙打法,方一路将东虏击退。

姜铎面色怪异,轻抚小腹处一块极深的瘢痕。

若再往下些许,姜家便要绝后了。

此乃当初于密林中,被东虏护军万人队里的白甲射手一箭所伤。

即便如姜铎这般身份地位之人,亦要赞一句:那些东虏畜生,当真是天生的好战士。

东虏的甲兵,皆是三十岁上下的壮年男子。

刚会走路便开始射猎。

至三十岁左右,身经百战,身前身后尽是伤痕。

战场经验丰富,射箭是指哪儿射哪儿。

箭矢力量极大,弓箭劲道较北虏要重上三成到西成。

若用破甲锥这般的重箭,足以射穿重甲。

甚至射杀奔马。

“东虏此次……”隆安帝神色极为凝重地说道:“据边关守将回报,其兵马绵延不绝,满山满谷。至少近二十万兵力。其前锋、骁骑、护军这三大主力万人队的旗帜也皆在阵中。此役,我大周之军也要全力以赴!”

二十多万东虏大军!

此乃东虏举国而出了。

三大主力万人队,虽每队仅有万人,然此三大万人队尽是重甲骑兵!

护军重甲而重骑射。

骁骑重甲而重迂回。

前锋重甲而重突击。

尤其前锋队,一万余骑皆为精选的高头大马,马披铠甲,骑士亦着重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