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非如先前一般,众人有了银子,头一件事所思者,便是购置土地。
华夏之人对土地之渴求,仿若烙于灵魂深处。
不曾有数千上万亩田地,莫要称什么豪门世家。
即便是贾家那般败落了,好歹也有几个庄子可收租子。
每年的收成时高时低,然年年皆有庄客送上门来。
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那些徽商、晋商、陕商,有了银子,要么将其铸成圆球藏于地下,要么便是大肆购置土地。
银子进账虽多,也经不住这般储藏之法。
明末清初,华夏吸纳了大航海时代诸多的白银,初步建立起银本位之制度。
然因未曾货币化,亦未进一步促进商业。
反倒致使通货膨胀,寻常百姓未曾享得海外贸易之红利,至多不过是江南百姓分了些许残羹。
大量白银被贮藏于民间。
银本位根本未曾确立起来,白银于民间之流通量极小。
除了致使通货膨胀之外,亦使那官府征税、民间通货、纳税诸事,皆遭遇极大之艰难,且生出不少弊端。
如今隆安帝之一系列新政颁下,民间之活力于短期内便会迸发而出。
若朝廷放宽管制,民间之财富将会急剧积聚。
自然,亦另有一路径,便是朝廷聚敛财富。
此乃雍乾年间清廷得以积聚上亿两白银库存之缘由。
显然,清廷择取的正是此等路径。
而后被乾隆挥霍殆尽。
军国大事,这些女子所知甚少。
然她们无一例外,皆于贾瑞眼中瞧见那灼热之光。
这亦令她们越发毫无保留地敬重起来。
眼前之人,方为真正之伟丈夫。
即便诸多美貌女子在侧,其心中所念,依旧有军政要事、黎民百姓。
“丁先生,借您大笔一用。”贾瑞回转身子,向着另一侧的丁启祥道:“急就一份奏疏,将辽东火耗归公之事己毕、养廉银发放、黄册绘制完成诸事,一并报将上去。”
“是,大总管。”丁启祥郑重其事地应承下来,眉宇之间亦含着几分喜色。
辽东此地,武事方面己然为各镇之首。
毕竟有好几位国公,再加上贾瑞这般大周第一勇将在此。
辽镇从被打得千疮百孔,到如今能使东虏与朝鲜折服,贾瑞之功自是不必多言。
朝廷再也无须为辽东防御之事而忧心。
至于文治方面,原本朝野上下皆未曾抱何等指望。
毕竟贾瑞一上手便先铲除了辽镇将门,依旧尽显武夫之态。
谁也未曾料到。
火耗归公、养廉银的发放。
还有黄册的编制,竟然皆于辽东率先完成。
不独武事出众。
如今就连文事,亦是将那些自视颇高的文官给压了下去。
丁启祥乃是举人出身,并无那科举进士般同仇敌忾的病态心思。
有的只是身为辽东体系中一员的自豪。
亦是替贾瑞觉着欢喜。
作为一个寻常举人,至多是在杂学上头有些许名声,却就这般被贾瑞委以重任。
丁启祥心中对贾瑞自是满怀感激之情。
眼瞅着贾瑞一步一步往高处走。
文治武功皆有可看之处。
甚至相较普通官员武将己远胜千万里。
丁启祥心中亦满是骄傲自豪之感。
书写之时,亦是壮怀激烈,下笔有力,每一个字皆坚挺饱满,透着一股难言的豪情壮志。
“咱们继续南下。”贾瑞便朝着诸位美人笑道:“尚有更多热闹可看呢。”
…………
…………
“辽东的奏疏?”
“莫不是又有战事?”
通政司接了辽东的奏疏,自是不敢有丝毫耽搁,即刻便送进内阁之中。
韩峰、林如海、金从圣、李沅等人,于文渊阁内各有一间值房。
说是一间,实则是隔开的,里头住着大学士,外头便是为大学士效力的中书舍人,说穿了,不过是打杂之人。
中书舍人匆匆忙忙将辽东奏疏送至韩峰的值房。
一旁林如海等人皆听到韩峰说话之声,仿若能瞧见韩峰皱眉苦脸之态。
林如海不由莞尔。
贾瑞这一回又不知捣鼓出些什么来。
这小子可真是太能折腾了呀。
“林兄,金兄,李兄……”韩峰于屋内叹息一声,邀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