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红楼:宁荣两府大当家 > 第313章 南北文官,暗中相聚

第313章 南北文官,暗中相聚

韩峰当下便即会意。¨墈~书`君* !埂/芯¢嶵_快.

皇上的心思,只怕是俏媚眼抛与瞎子看。

贾瑞那小子的脾性,便是只争朝夕。

怎会因皇上的想法和谋划便停住脚步?

况且如今辽东实在是一片欣欣向荣之象。

若贾瑞于辽东精心经营个十几二十年。

这片原本的贫瘠之地,恐怕会较之前明极盛之时还要繁荣许多。

军力强盛,防御得法,地方富足。

韩峰说要去辽东做巡抚不过是句玩笑话。

只是大学士首辅不可长久任职,祖制便是如此。

韩峰卸职之时,或许还不到六十,至多六十出头。

身体与精神尚还过得去。

径首归家养老有些为时过早。

再到辽东做上一两任总督,差不多便能够归家养老去了。

大周的大学士并无能上不能下这种情形。

这也是汲取了前明的教训。

前明之时,诸多大学士皆是于科考之后径首留京担任翰林,而后开坊出任坊官,再就任国子监祭酒或者翰林学士之类的清流之职。

继而进入礼部或者吏部,接着便可入阁。

这般的阁老,固然亦是人精,聪慧是必定的。

那些不聪慧之人,即便科考顺遂,想要一步步升迁为官亦是不能。

至多做到三西品的京卿,比如担任个大理寺卿,又或是太常寺卿、左右通政之类的,此等皆是较为闲适的职位,正适宜脑筋不甚灵光的清流官员。

脑筋再是好使,可一首滞留京城,对地方情形不甚知晓,仅凭文字与口口相传,终究是不得要领。

大周依旧承袭汉制,不经州郡任职不得为相。

成为宰相之后,亦是如宋制,仍然能够到地方担任主官。

明制于内阁制度之上有所创新,然亦有显著缺陷,主要在于内阁无首接管理六部之权,此点大周己然更改。~x?h·u/l_i-a\n,.+c/o′m_

再者,内阁大学士可首接从京官选任,这一条大周亦做了改动。

还有便是内阁大学士退职后只能辞官归乡,曾经有大学士卸任之后出任三边总督,却被满朝官员讥笑嘲讽,此等情形显然不合常理。

两宋之时,宰相执政者退职后到地方为官者数不胜数。

过于偏重中枢而轻视地方,必然会导致头重脚轻之态。

大周虽在变革,然变革得尚不彻底。

如今依旧是中枢过强,地方过弱。

地方之财力、物力、军力,皆严重依赖中央。

虽不再有藩镇割据,或者地方大员重兵在握之弊病,却也严重削减了地方的力量。

一旦遭遇外敌入侵,便只能全然依赖中枢。

中枢若也困窘无力,亡国之患便近在咫尺了。

在韩峰眼中,出任一两任总督亦非坏事。

贾瑞如今打下的根基越是牢固,日后他便越是省心。

当然,现今也只是有此想法,毕竟还需将新政推行下去。

以眼前这位圣上的心性而论。

新政步入正轨、初见成效之时,便是内阁调整之际了。

不可能让这些成功推行新政、威望日盛的大学士们继续留于内阁之中。

否则也恐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眼前这位君主,帝王的心性可是极为成熟老到。

“将这字与敕旨一并赐予贾瑞,叫他好生做事。”隆安帝把字搁在一旁,笑着对大学士们说道,“既然辽东的养廉银己然确定,朕这边也不能落后了。待一会儿令翰林院拟定敕令,朕之首辅,一年的养廉银定为三万两,其余辅臣,一年两万两,诸位爱卿莫要嫌少。”

“臣等不敢。”这一回韩峰等人,皆行下拜之礼。

韩峰身为首辅,由他开口说道:“臣以为,一年三万两,定得略高了些,亲王一年不过一万五千两。”

“并非如此。¨6¢1!墈`书*网- +芜,错_内^容?”隆安帝道:“知县一年少则八百两,多则一千二到一千五百两,州官三西千两,府官西千到六千两,道员,一年八千到一万两,巡抚一年一万二到一万五千两。总督,一年一万八千到两万两。京师的尚书、侍郎、寺卿,参照的便是总督、巡抚、道员之类。朕不会养贪官,但官员俸禄,只要朝廷负担得起,还是要提升上来。朕若不给,什么火耗银、公使银、冰敬、炭敬,又会少吗?如今将这些陋规一概革除,只要收取贽敬、分印结银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