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李牧率领大军,己与龙曌兵分两路。与张春华、杜预所部,相持在磁县与成安。
两国大军,相隔于漳河南北两岸。
纵然魏国新都邺城,近在咫尺。然而如今的局势,却是彼此谁也吃不掉谁。
收到赵雍书信的时候,李牧也对呈报的内容,不觉心头一震。
吴帝孙权病逝于合肥战场,对于这一点,他倒并不奇怪。
毕竟王濬突施妙手,铁壁合围。如此窘境如同天降,对于老迈的孙权而言,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莫说按照历史发展,他己没有几年的寿命。
即便是有,只怕也要被气死了。
然而让李牧震惊的是,善于权谋的孙权,临终前都把他毕生精于算计的本性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致。甚至不惜以性命作为赌注,强行扭转自己设下的计谋。硬生生帮助他东吴,再度续命。
“怪不得曹操曾经就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今看来,这话说得真是一点都没有错。”
“也许他领兵打仗,的确不行。”
“可是作为帝王,权谋之术真的算是古今罕有。”
想到这里,李牧不觉放下书信,蹙眉苦笑。
不知为何,一向对江东鼠辈恨之入骨的思绪,此刻居然对孙权有了些发自内心的由衷钦佩。
“也罢,今番似如这样的失算,我认了。”
良久,李牧舒展眉头,长长呼出一口浊气。
目光回转,再度落到帅案上,自己刚刚放下的赵雍书信上。
下一刻,他眼眸微眯,细细思隼。
显然,李牧心里明白。赵雍书信所写,绝非空穴来风。就算魏蜀联盟,兵分两路而进,己经发起对于东吴的灭国之战。可要彻底吃下吴国本土扬州,绝对并不容易。
“如今,我困顿北国,难以相助赵雍。可若就此放任不管,既定的灭吴大计注定拖延。必须想办法,以计谋相助赵雍。否则若给吴国喘息的机会,日后以陆抗、吕岱二人掌权,只怕变数极大。”
“可具体,到底要怎么做呢?”
想到这里,李牧蹙起眉头,不断用手摸着下巴。
思隼良久,突然眸子闪过一抹异彩。伴随着嘴角再度勾勒起的笑容,心中破局应变之策,亦于此时逐步成型。
于是,他当即提笔,如走龙蛇间给赵雍写下一封回书。
回书内,只有寥寥不到百字。便将胸中谋划大计,尽到其详。
“联系王濬,将合肥东吴俘获将领,无条件悉数放回。而后派遣密探,潜入吴都建业。随时留意朝中举动,静观其变。我料最多不出半年时间,必有意外回响如是。”
“届时两线用兵,建业当破,吴可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