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woshucheng.com
一转眼,自从张春华称帝建立燕国,己过去将近三年。
期间,南方战场风起云涌。
以赵雍、王濬为首,汉朝诸将各显神通,大杀西方。
期间东吴覆灭,扬州交州各地,悉数平定。本以为诸事安泰,不想东夷战神突然乱入,代替卑弥呼入侵华夏。战神须佐之男更是仅凭一己之力,几乎横扫整个淮泗战场。
致使看似应该被大汉彻底掌控的南方各地,情势好似风云突变之下,如今再起天澜。
与之相比,北方这边,就显平静许多。
三年间,虽然大汉和燕国彼此间的战争,基本就没有停止过。
然而类似建业灭吴、淮泗劫变以及后续在天长汉倭两国间的殊死决胜会战,北国这些小阵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自从李牧率军北赴并州,抵御鲜卑新任国王秃发树机能的入侵以来。中原以及冀州两线战场的主导权,就落入到了大将军魏延和征西将军姜维两个人的手中。
他们和燕国打了不少的阵仗,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互有胜败,基本谁也吞不掉谁。
其中姜维和羊祜的大军,被燕国时任大司马的杜预挡住。至于此前一路凯歌猛进,先后占领横扫兖豫二州的魏延,最终也被司马孚的儿子司马望暂时阻断在了青州。
短时间内,难有进图。
相比于这些人的对垒争锋,作为汉燕两国骨干主将的张春华和李牧,反而倒是在这几年的时间并没怎么踏足战场。
毕竟对他们而言,各自都有相比于战争,更重要的事需要完成。
作为秉承以士家复兴为理念,最终称帝的张春华。
在这数年的时间里,对她而言没什么是比拉拢天下各地的士家豪门更重要的事了。
怎么说曾经他司马家昔日位处燕地,之所以能借助李牧的失误异军突起,核心所仰仗的就是各大士家豪门的支持。对此,尝到甜头的张春华故技重施,意在拉拢被大汉打压的豪门再谋崛起之路。
相较于张春华的手段,李牧这些年忙碌的事情,则更多是对于北方鲜卑国的拉拢与安抚。
毕竟作为穿越者,他对历史的发展,可谓了解至深。
虽然随着自己的介入,原本的历史走向,早己做出了改变。然而随着燕国的复辟,曾经华夏文明最灰暗的那段时期,让李牧不得不选择未雨绸缪并且提前做出准备。
没错,五胡乱华。
尽管原本衰败的汉室,如今己经走向中兴。可随着燕国为了抵抗大汉,进而拉拢北方强悍游牧民族的鲜卑,李牧不得不迫于情势重新做出国政方面的考量。
自从鲜卑秃发树机能发兵大举进犯华夏并州,李牧率军北上抵达边关腹地。
长达三年的时间,他驻守边关,与鲜卑未开一战。
除了每日的固守之外,基本就是发展并州边关腹地的经济。
毕竟他在出任大司马以前,长达数年时间,都在蜀中成都接替当时的诸葛亮担任丞相一职。
有此经历,让李牧心中很清楚。
想要让国家富强,进而令边关外的异族不敢小觑中原。经济的支撑,无疑是发展一切的基础。
况且,鲜卑虽然骁悍善武,但地处关外草原荒漠的贫瘠,无疑是他们无法规避的致命弱点。
之所以身居草原,粮草转运不济,如今的鲜卑却仍旧有胆敢与日益强悍的大汉政权公然叫板。无非在他们的背后,有着燕国司马家作为国力方面的有利支撑。
反观此时,自己所以抵达边关数年,对关外的鲜卑人选择了避而不战的法则。
究其原因之深远,无异于效法曾经的司马懿。
只要鲜卑久居关外不退兵,那么燕国司马家,针对他们大军出的补给就会始终源源不断。
如此战略,既可以让鲜卑人驻扎关外的大军有力无处使,又能大幅度并且持续性的削弱燕国司马家的国力。
毕竟其他不算,单是粮草补给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无疑就是一笔堪称天文数字般的开销。
燕国应对一时,自然不在话下。
然而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有支撑不住的一天。加之鲜卑久居关外,骁悍的骑兵善于平原作战,但并不善于攻城掠地。只要自己能够守得住,燕国与鲜卑之间的联盟,早晚必生嫌隙。
不得不说,这条战略,堪称绝妙。
几乎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法门与算计人心相互结合,彼此运用发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