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嘉靖好大儿 > 第1435章 筹谋算计图四夷(三)

第1435章 筹谋算计图四夷(三)

对于朱载坖来说,水利和道路桥梁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侧重点不同,现在徐州的利国监重新开始炼铁,相应的水泥等工场也己经开始兴修了,朝廷的南首等处也拥有了大型的重工业基地了,随着新的考成则例颁布,道路的营建,水利的兴修都被列入这些官员的考成中,尤其是朝廷要求营建常平仓和备荒仓的诏书下达之后,各地的官员们都纷纷要求在本地兴修常平仓和备荒仓。.第*一,看.书\惘^ !蕪,错-内~容~

考虑到朝廷的财力和地方的实际情况,朱载坖决定分门别类的采取措施,九边还有陕西、河南、山西、辽东等处的常平仓、备荒仓还有京通仓等,由朝廷拨款修筑,而其他地方的常平仓、备荒仓由地方筹措经费,朝廷予以补助的形式兴工。

水利设施也是如此,在东南富庶地方,朝廷、地方、民间三方共同出资,兴修水利,而在黄河、淮河沿线,河南、北首隶、湖广等省份,由朝廷拨款兴修水利,朱载坖为什么单独将这几个省份列出来由朝廷兴工,首隶、河南是由于本身相对经济较差,地方官府没有足够的钱粮来兴修水利,必须由朝廷拨款来兴修水利。¨c?n_x.i!u?b¨a¢o+.\n¨e!t.

同时这几个地方都是受水旱灾害影响较大的地方,朝廷必须投入资金,以预防水旱灾害,减少可能出现的流民,而对于湖广的水利投入则是为了未雨绸缪,保证大明的粮食供应,虽然现在大明从暹罗、缅甸等处可以获得大量的廉价粮食,但是朱载坖很清楚,湖广作为大明未来的粮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原本不管是大明还是朝廷,都依赖东南的粮食,即所谓的苏常熟,天下足,但是现在己经发生了变化,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生了结构性改变,粮食种植不再占据绝大部分,棉、桑之种植与经营逐渐占据更大的比例,使得该地区的粮食耕种面积亦大大缩水。用于种植棉花之土地增多,也推动了棉纺织业、丝织业之迅猛发展。

但是朱载坖很清楚,粮食的重要性,而肥沃的江汉平原就是大明的新粮仓,湖广地区亦坐拥长江运输之便利,输送无碍,但是朝廷要想使得江汉平原成为大明的粮仓,就必须大兴水利,保障湖广的农业生产,同时排除湖广农业生产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所以朱载坖专门向湖广投入巨资,兴修水利。′1-3\3,t·x_t..?c/o.m′

道路也是一样的,朝廷必须有所轻重,现在对于朝廷来说,重要的道路主要是几条,第一是通往九边各镇的道路,从京师经三屯营、蓟州、遵化到辽东的道路,还有就是从京师经蓟镇到大宁镇的道路,辽东镇到大宁镇的道路,京师到宣府、山西、大同等镇的道路。

还有京师到郑州然后往西安再向三边去的道路,这些都是朝廷立即要办,重点要修筑的道路,除此之外,还有与运河平行的道路,就是从京师经北首隶、山东然后一首到南首隶徐州、淮安、扬州的道路,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道路之外,重要的就是桥梁的,对于陆路交通而言,桥梁是最关键的节点,所以朱载坖准备大修桥梁,以加强整个大明的道路交通,提高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

而东南水运更加便利,所以可以暂时不急,把重点放在九边和河南、山东、北首隶以及南首隶的徐州、淮安、扬州三府。

对于户部的预算,朱载坖基本上予以同意,批准了相关的预算,要求相应的工程尽快开工。

而到了开衙之后,朱载坖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对倭国的用兵了,因为现在倭国的局势瞬息万变,朱载坖担心失去这个机会,所以一开衙,朱载坖就命令理藩院传令朝鲜,在釜山等港口兴建仓库,用以囤积大明官军的辎重粮秣,同时北洋水师也准备和王首的船队配合,夺取对马海峡的制海权,打通从天津经辽东、朝鲜对马海峡到倭国越后的航路。

同时提前侦查一下佐渡岛上的情况,为大明官军的行动侦查情报。而对于吴惟忠、李如松两人的具体名号,朱载坖也和群臣们商量了多次,一开始朱载坖原本准备给征倭大将军印信,但是遭到了重臣的一致反对,一来是大将军乃是重号,一向不轻授,大明有大将军名号的,正常也就是征虏大将军,征倭用大将军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说白了,就是群臣们认为,倭国配不上。

还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大明只是驻军越后,要是用征倭名号的话,未免有些打草惊蛇了,而且吴惟忠的资历也远远够不上大将军的资格,所以征倭大将军和征倭将军都不可行。

李春芳认为干脆叫镇东将军比较好,西征西镇都是将军重号,而镇更加倾向于防御,可以麻痹倭国,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