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232章 以工代赈!那就狠狠地招!

第232章 以工代赈!那就狠狠地招!

皇帝陛下发怒,群臣尽皆战栗。\b_a!i`m¢a-s/y+.+c·o`m¢

眼下朝廷决定全力赈灾,可问题接踵而至。

户部尚书郭允道开口道:“陛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越来越多的流民向京城涌来,如果不想办法解决,京城不一定能撑得住……”

“流民如潮水般涌来,只怕再过半月京城粮仓就要见底!”

老朱听后神情越发凝重,他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可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百姓子民受苦受难,老朱也做不到。

“你们都是朝廷栋梁,可有什么良策?难道要看着朕的子民饿死在天子脚下?”

老朱目光扫过郭允道、赵瑁等人,却发现他们彼此对视,却无计可施。

这赈灾之事,历朝历代虽有相似之处,但尤以对流民的应对最为棘手。

两汉时期,朝廷采取限制、镇压与遣返手段,旨在控制与安抚流民,将他们安置于较为安宁之地,或修建城池、设置郡县以容纳这些流离失所者。

然而,这种做法主要针对大规模流民,多数流民被遣返回乡,结果却在漫长的归途中大量死亡。那些被编入户籍的其他地方的人,许多沦为奴婢,更多的则参与了动乱,以反抗不公。

隋唐之际,统治者较为开明,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如开仓放粮、废除暴敛法令、减轻租赋,以缓解统治危机。

尽管这些措施初见成效,但从全局来看,效果微乎其微,流亡现象依然屡禁不止。?[优|o_品?小;·说?.?网?¢ ′最%新?D章·1%节{μ~更ˉ新]??快3a

到了宋朝,大量流民被招安为官军,却导致了“冗兵”现象的出现。

而如今大明王朝,制度尚待完善,群臣只能借鉴前朝之经验,无奈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这些经验似乎难以发挥作用。

老朱脸色愈发阴沉,冰面上横七竖八躺着冻毙的灾民,襁褓中的婴孩还保持着吸吮的姿势,他的眼眶不由得发烫。

可满朝文武,此刻竟无一人能解这燃眉之急?

“两汉以强制遣返安置流民,死者十之有三;隋唐开仓放粮,不过是饮鸩止渴;宋朝养流民为兵,结果养出百万冗军!”老朱猛地转身,怒视着眼前这些朝堂重臣,“你们饱读圣贤书,难道连个新法子都想不出来?”

群臣头贴冰面,大气都不敢出。

就在这死寂之中,一道略显稚嫩的声音突然响起。

“流民太多,那就以工代赈嘛!”

众人寻声望去,只见出言之人是小胖墩,捧着个手炉,貂裘下露出的小脸冻得通红。

郭允道、赵瑁等诸人闻言,皆是一愣,这六部尚书个个博学多才,不说学贯中西、通古博今,至少遍阅群书,学养深厚应是他们的基本素养。

然而,“以工代赈”一词,他们竟是首次听闻,往昔岁月中,亦未曾有所耳闻。\w!z~s+b,o.o*k*.^c¢o_m/

“何为‘以工代赈’之意?”

郭允道深思熟虑这四字真谛,稍作沉吟,便向朱高炽发问。

朱高炽笑着解释道:“‘以工代赈’,就是在灾荒之年,对灾民的救济不应局限于粮食的发放,而应设法将灾民集结起来,参与重大工程的建设,如加固河堤、疏浚河道、修筑城防等。”

“这法子有很多优点,一则救荒赈灾,二则灾民有了生计,更加安分守己,从而减少违法乱纪之事。”

朱高炽应答自如,阐述道,救济灾民与建设重大工程素来被视为两回事,古代百姓不仅要纳税,还要服徭役,即为朝廷无偿劳作。

每当有重大工程,朝廷便征召百姓服徭役,无需支付分文。

“原来如此,这真是个别出心裁而又切实有效之策。”

“灾荒年间,人心浮动,若能一边赈灾一边组织施工,无疑能更有效地安抚民心。”郭允道首先表示赞同。

“此法确实高明。”赵瑁轻轻捋了捋胡须,对“以工代赈”之策赞不绝口。

“确实如此,昔日我在山东赈灾,深知灾荒时期,民众朝不保夕,单纯发放粮食往往效果欠佳。若能辅以免税、免徭役等措施,则效果更佳。”

“而且,灾荒之地,盗贼横行,人心惶惶。灾民饱暖之后若无所事事,便易生是非,形成依赖。”

“这‘以工代赈’之策,实乃妙计,不知是哪位高人能想出如此良策。”

赵瑁身为地方官员出身,对于为政之道经验颇丰。

“以工代赈?”

老朱听到这话,顿时眼睛一亮。

“这法子以前有人用过吗?”

郭允道认真思考了一番,随后给出了肯定回答。

“现在听小胖殿下一解释,老臣顿时就明白了,只是以前没这个说法。”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