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莫名其妙的学科,他们根本学不明白。
儒生们忍了朱十一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哪里会允许朱十一复出。
‘咱没错!’
‘一点错都没有。’
朱元璋聆听着儒生官员们的疯狂喊声,心中那一点疑惑也烟消云散了。
他错哪了?
看看这天下的大儒,不都支持自己吗?
“胡说八道,如今宝钞购买力大不如从前,官员的俸禄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多少官员被逼无奈走上贪污的道路。”
“这足以证明,如今我朝的俸禄有问题,若不解决,只怕愈演愈烈。”
“陛下,若不处理,日后恐怕会有更多啊!”
户部尚书,大声喊道。
“陛下,朱十一曾经说过,无论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关键是在于一个平衡点,绝对不是如同他们说的那样的极端。”
“如今这个平衡已经被打破,百姓们已然开始对抗朝廷的政策,岂能继续下去。”
“再这样下去的话,只怕是会激起民变!”
亦有官员出列,高呼道。
“陛下,朱十一曾解释过,为何要鼓励经商,这就好比我大明就像一头“大象”得靠集中资源才能拉动整个经济车轮。”
另一位官员,出列喊道。
“胡言乱语,唯有让百姓先富足起来,大明才会更加兴盛,岂能富了官,富了商!”
“朱十一乃是我大明的蛀虫!领着一群蛀虫,吸食者民脂民膏!”
“陛下给的俸禄,怎么就不够了?莫不是尔等求官送礼!”
儒生官员,出来呵斥道。
让儒生们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还真有一些人能够做到。
面对官场上的逢迎,有一些儒生们,亦是嗤之以鼻!
“朱十一一心为民,廉洁奉公,朝廷收了税,最终都回归于民……”
“放屁,给谁了,哪位百姓收到好处了?最后不都是中饱私囊,官员一个个吃的肥硕无比!”
“官员都饿着肚子干活,如何能够帮助陛下治理天下。”
“读圣贤书,行圣贤事,身为官员难道不应该两袖清风吗?整天想着高额俸禄,是图什么?图奇淫技巧吗?耗费大明百姓的民脂民膏,去研究一些不着调的玩意儿。”
“士农工商,几千年来未曾改变的事实,岂能动摇。”
“……”
一时间,整个奉天殿如同闹市一般。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没办法,朱十一昔日的国策,注定要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一部分的利益。
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总有人念朱十一的好,也有人不愿意朱十一再站在台前指点江山。
“唉!”
“一切正如叔父曾经说的!”
“如何在增长与稳定、集中与分散、短期与长期之间找到平衡?答案可能不在于选择一方,而是借鉴两者,因时制宜、动态调整。”
朱标,看着百官们的争吵,忍不住感慨道。
如今大明的官员,就是抓不住这个平衡点。
唯有朱十一可以。
可偏偏,想让朱十一重新掌权,却是困难重重。
其中涉及的利益,牵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的确下去容易,再想上来就难了。
“好了,都闭嘴!”
朱元璋,听着两帮官员的争吵,一个脑袋两个大。
本来他对经济就不懂,现在听着他们吵得更是糊涂了。
几千年来都争论不下的东西,怎么可能一下子争论出来。
经济和政治一旦混在了一起,夹杂着个人理念,个人政见,那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辩的清的了。
更不要说,本身经济发展问题,就是一个无数年都研究不明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