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豪赌,成功的概率取决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观众的喜好以及[晏影]的动态。
《琳琅》一旦失败,“苏盛”影视部的口碑也会受损,后续也会影响其他资方对[苏盛]的投资。
一个项目的失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利用,成为打压[苏盛]的把柄,进一步挤压[苏盛]的生存空间。
那时晏瑾年拍了一部糊剧,被嘲讽了太久太久。对于她们这个地位的艺人来说,口碑、质量才是稳住她们地位的关键点。
苏寄欢也更清楚,此时放弃《琳琅》对她和[苏盛]来说,无疑是一次战略性的溃败。
她不甘心就这样前功尽弃。
《琳琅》是个好本子,[苏盛]已经许久没有出作品,再不出一部作品去展示、巩固地位,[苏盛]影视部真的无法再扶起来。
有晏璟霖从中作梗,[苏盛]只能拿出爆款优质作品才能吸引资方的注意。
除此之外,再别的办法。
赌。
又是一场豪赌。
苏寄欢曾经很喜欢做赌徒。
10岁那年,她求苏菱带她去海外,不要再留在国内,也不要被晏氏吓得同意签约。
当她和苏菱以及其他几位亲人站在候机厅时,晏珂的讥笑在身后传来:“不出三个月,你们会跪着回来求我。我给你们保留机会,只要签过来,我会给小苏提供最高的待遇。”
那时的她攥着拳继续往前走,在海外拼搏许久拿到奖项站在领奖台的那天,她知道她赢得风风光光,漂漂亮亮。
后来到了18岁,她赌回国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即便回国后晏珂又开始出手阻挡她的发展,她还是选择继续坚持下去。
直到19岁那年,她掌握了一些资源,她开始赌建立[苏盛]会让她有更好的未来。她跟苏菱谈了四个小时去建立[苏盛]的意义和价值,希望苏菱同意这个计划并立即执行。
四个小时后,苏菱同意筹备建立[苏盛]。
后来的后来,她活得太风光了,她做赌徒也做得太风光了。
她习惯性去赌,也赢了一次又一次。
到了27那年,她选择《寄明月》这个被人嫌弃的剧本,她赌由她选演员和负责宣发执行,这部剧绝对不会如旁人预测的那般惨淡。
于是她又选择了毫无演艺经验的冠军爱豆,她亲自指导这个人,她坚信这个人可以演好[阿星],她坚信这个人会给整部剧带来不一样的未来,她坚信这部剧不会那么差。
于是《寄明月》火遍大江南北,成为演员的冠军爱豆同样爆火。
每一次她都赌赢了。
现在她31岁,她又要开始下赌注。
现在的她和以前一样,她坚信自己会赢。
同样的,她也和以前一样,满心的不确定。
小时候下赌注,妈妈会为她兜底。
长大后下赌注,其他投资方可以做保障。
现在下赌注,她要为所有的结果负责。
只要赌,就会有输赢。
[苏盛]不能再输,可[苏盛]怎么才会赢?
茶壶嘴腾出白雾,在地板上织出幻影。
苏寄欢咬了咬牙,眼中透出决绝:“我确定,剩下全部资金由我来出,后续我再想办法拉点投资。只要拍摄质量过硬,营销到位,我相信《琳琅》不会太差。”
“可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苏芙低头找出风险评估书,抬手推了过来,纸页摩擦声像刀片刮过神经,“晏璟霖已经买通好几家数据公司,只要我们开机,黑通稿会比预告片更早登陆热搜。你觉得我们的拍摄会顺利吗?如果不顺利,你的资金打水漂了,[苏盛]怎么办!!”
暮色彻底吞没办公室,苏寄欢突然轻笑出声。
最初她做赌徒时,背水一战的成功,不过是有人为她兜住溃堤的裂缝。
这次没有人会为她填平赌桌下的深渊,但或许,她早已成为深渊本身。
“通知制片组,明天我要看到细化到分镜的预算表,让营销组那边也做好舆情准备,财务那边给我拨出相应的资金。”苏寄欢压下风险评估书,“我不管了,我要再赌一次。”
//
和财务那边对接好时,已经凌晨三点。
苏寄欢拖着倦意的身子驱车到家,一楼的灯在亮着。她以为苏芙来了,开门进去换鞋时疲惫出声:“今天李总那边又撤资了,给出的理由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