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涌入脑海:当罗斯贝波发生异常扭曲,往往预示着大规模天气系统的剧烈变动。
而在硝洞深处,江雪衣的计划正在失控。原本设想通过地磁-大气耦合引发阿尔芬波共振,却因热释放的失控,意外激活了更危险的机制。爆炸产生的热空气柱直冲平流层,在那里与极地涡旋的冷空气激烈碰撞。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这种强烈的热力差异会激发大气中的斜压不稳定,将能量以罗斯贝波的形式向中高纬度快速传播。
"教主!地脉共鸣阵撑不住了!"护法长老的喊声被新一轮爆炸淹没。洞窟岩壁开始出现蛛网状的裂痕,硫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与硝石分解的氮氧化物在高温下化合,形成刺鼻的黄烟。江雪衣望着不断跳动的火焰,突然意识到他们犯了致命错误——没有考虑到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膨胀,正在破坏地磁网络的稳定性。
两千公里外的西伯利亚高压中心,气压计的指针开始疯狂摆动。原本稳定的冷高压系统被罗斯贝波带来的扰动撕开缺口,冷空气如同决堤的洪水般开始南下。更可怕的是,罗斯贝波的异常传播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正常路径,原本应向东移动的寒潮前锋突然转向东南,直指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
"怎么可能?"林薇盯着最新的数值预报,冷汗浸湿了后背。模型显示,原本三天后才会抵达的寒潮,因为罗斯贝波的异常加速,将在24小时内突袭长三角。她抓起电话的手在颤抖,此刻终于明白那个神秘热源引发的连锁反应有多恐怖——罗斯贝波就像大气中的巨型传送带,将硝洞爆炸的能量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到整个欧亚大陆。
在硝洞即将坍塌的最后时刻,江雪衣望着洞外扭曲的天空,突然想起教中古籍的警示:"逆天地之律,必遭天谴。"但一切都太晚了,随着最后一声巨响,洞窟彻底崩塌,而由这场人为爆炸引发的罗斯贝波,已经化作一把无形的巨手,开始肆意搅动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系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第一缕阳光再次照在昆仑山脉时,整个世界已经变了模样。气象卫星传回的云图上,原本规则的大气环流被搅成一团乱麻,罗斯贝波的异常波动如同病毒般在大气层中扩散。而在这场人祸引发的气象灾难面前,人类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第三章:科技对抗
南京郊外的气象试验基地笼罩在一片冷冽的雾气中,赵莽站在高达百米的发射塔下,仰头望着塔顶装载的巨型冷凝舱。金属外壳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冷光,舱体表面密布的超导管线正输送着零下196c的液氮,凝结的霜花沿着管道纹路蔓延,仿佛给钢铁巨兽披上了一层冰晶铠甲。
"赵工,量子冷凝剂充能完成!"助手周薇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但常规监测系统显示,寒潮前锋距离实验区仅剩80公里,气压值已突破1062百帕。"
赵莽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发射塔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搭载着量子冷凝剂的发射舱如同一颗银色子弹,刺破阴云直插云霄。与传统人工降雨使用的干冰或碘化银不同,舱内装载的是处于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态的铷原子,这些在绝对零度边缘"跳舞"的量子物质,正等待着执行改写天气的使命。
"启动量子隧穿模块!"赵莽盯着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传统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遵循宏观物理法则:干冰通过升华吸热促使水汽凝华,碘化银则作为冰核催化雨滴形成。但此刻,量子冷凝剂突破了这一框架——利用量子隧穿效应,这些凝聚态物质能无视热力学障碍,直接在云层中制造超低温区域,强制水汽完成从气态到固态的相变。
在平流层下方,一团直径百米的积雨云正在寒潮前锋的挤压下快速堆积。当发射舱抵达预定高度,量子冷凝剂如银色烟雾般逸出。诡异的一幕出现了:这些凝聚态物质没有遵循常规扩散规律,而是像幽灵般瞬间穿透云层,在不同位置同时显现。气象雷达的回波图像上,云团内部突然出现无数亮点,那是水分子在-120c的超低温下,直接跨越液态阶段,以量子叠加态的形式凝结成冰晶。
"温度骤降47c!云团内部形成量子冰晶网络!"周薇的惊呼中带着恐惧。传统人工降雨最多使局部气温下降5-8c,而量子冷凝剂制造的超低温,正在将整个云团变成一个失控的"量子冰窖"。更可怕的是,这些通过量子隧穿形成的冰晶,开始以超越经典物理的方式相互影响——当某个区域的冰晶生长,与之纠缠的其他冰晶会同时产生响应,如同整个云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量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