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
第六章 黄金面具的试炼
正午的阳光像熔化的白银,泼在火山岛神庙的断壁上。赵莽将黄金面具固定在黑曜石祭坛上,指尖捏着的银质量角器,刻度正卡在30度的位置——当阳光穿过面具的水晶眼窝,折射的光斑在硫磺矿脉上凝成一点,温度计的水银柱正疯狂攀升,最终稳稳停在260c,恰好是硫磺气体的燃点。
“《九章算术》的‘小勾股’果然精准。”他翻开古籍,指尖点过“勾三股四弦五”的注脚,按此推算出的30度锐角,与水晶折射的角度分毫不差,“短直角边是阳光到面具的距离,长直角边是面具到矿脉的距离,弦长就是折射光线的路径。”
查克突然转动祭坛下的机关,面具的角度微微偏移。光斑立刻从硫磺矿脉上移开,温度骤降至180c,黄色气体只是冒烟却不燃烧。当他将角度调回30度,光斑落点的硫磺气体“轰”地燃起蓝火,火舌的高度正好与黄金面具的水晶眼窝平齐——这是玛雅人设计的校验机制,确保角度分毫不差。
“祖先的‘光影术’,原来藏着算术。”查克摸着面具内侧的玛雅数字,换算成十进制后,恰好是“3、4、5”,与《九章算术》的勾股数完全对应,“他们说‘正午三刻,光影成勾股’,就是这个意思。”
老陈用麻绳测量光斑的移动轨迹。从30度到31度,光斑在矿脉上偏移了整整三尺,温度下降15c;而29度时,偏移量达四尺,温度不足250c——这组数据被赵莽记在羊皮纸上,与《九章算术》的“角度偏差表”对照,误差不超过一寸。
“差一度都不行。”他在面具的黄金边缘刻下细小的刻度,每个刻度对应0.5度的调整量,“这样就算正午阳光有变化,也能精准调回30度。”
火山烟雾在午后突然变浓。赵莽看着阳光穿过烟雾的角度,水晶折射的光斑开始晃动,温度在250c上下徘徊。他迅速按《九章算术》的“重差术”,在面具旁立起根银质标杆,通过标杆影长与光斑偏移的比例,算出需要将面具抬高两寸,才能抵消烟雾的影响。
“银杆的影长是股,光斑偏移是勾。”赵莽调整完角度,蓝火重新稳定燃烧,“重差术能算山高海深,调个面具角度更不在话下。”
走私者的观测气球突然出现在空中。赵莽立刻用黑布盖住面具,同时让查克往空中撒硫磺粉,黄色烟雾形成的屏障,暂时挡住了对方的视线。当气球飘远,他发现面具的水晶上沾了层灰,折射的光斑因此变暗,温度下降至240c。
“必须保持水晶洁净。”他掏出麂皮擦拭,水晶在摩擦下泛起静电,吸附的硫磺颗粒被清除,“这也是角度精准的关键——脏了的水晶,光线会散射。”
测试进行到第七天,赵莽终于摸清了规律:每日正午,当火山烟雾的浓度稳定在“三成灰”(老陈的土法测量),阳光与烟雾的夹角就会精确到30度,此时水晶折射的光斑温度必然达到260c。这个发现被他记在《熔岩祭器》的空白页,旁边画着勾股定理的示意图,与玛雅人的光影符号并列。
“明天就是初三。”查克看着祭坛上的黄金面具,水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按测算,正午的角度和温度刚好能引爆硫磺。”
赵莽将银质量角器固定在面具旁,作为最后的校准工具。当他起身时,发现自己的影子与面具的影子在地面组成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恰好落在30度角的刻度上——这是地球与阳光的默契,也是不同文明智慧的共鸣。
初三正午的钟声在火山口回荡。赵莽盯着银质量角器,当阳光与烟雾的夹角缓缓滑向30度,他突然扯掉面具上的黑布,水晶折射的光斑瞬间落在硫磺矿脉的核心区。温度计的水银柱冲破260c的红线,黄色气体在蓝火中掀起巨大的火浪,火浪的形状,正是一个标准的直角三角形。
“成了!”老陈的呼喊被爆炸声淹没。赵莽看着火浪顺着勾股定理计算的路径蔓延,既没伤及避难所的村民,又精准点燃了所有预设的炸药点——这是黄金面具的试炼给出的答案,也是《九章算术》跨越时空的胜利。
查克突然指向天空。蓝火与火山烟雾交织的瞬间,竟在空中投射出巨大的光影勾股图,直角边的尽头,一边是撤离的玛雅村落,一边是被岩浆淹没的走私工坊。
“祖先说的‘光影审判’,就是这个。”查克的声音带着敬畏,“30度的角,不多不少,刚好分开善恶。”
当火浪渐渐平息,赵莽拾起落在地上的黄金面具。水晶眼窝的折射角度依然精准,30度的刻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在诉说一个真理:无论是玛雅人的光影术,还是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