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1012

大明锦衣卫1012

的步骤,一个说对应的中文术语,竟渐渐找到了许多相通之处:印加人说的“银魂”,近似于中医里的“金属之气”;图谱中“七日成银”的周期,与炼丹术“七七四十九日”的讲究,都暗合着对自然节律的尊重。

“祖父说,银会生病。”帕查库特克指着图中发黑的银锭,“遇着硫黄就会生斑,要用硝石水来治,和您验银的法子一样。”

赵莽想起泉州港的银匠铺,老师傅们也说银器发黑是“中了邪”,要用明矾水擦洗。原来不同文明对金属变化的观察,竟能得出如此相似的结论。

商人们渐渐接受了两种炼银术的存在。李掌柜特意请帕查库特克用印加法子炼了批银,发现做成的茶罐泡出的茶,比用欧洲银罐泡的更清甜。“没有火气。”老茶客们都这么说。

市舶司的石碑上,新添了验银的补充条款:“印加汞齐银,用骆马粪炼者,成色足,按上等银定价;西班牙高炉银,含汞超标者,按杂银论。”

帕查库特克要走了。他拒绝了赵莽挽留,说要回尤卡坦,把被焚毁的图谱重新画出来。“银母在等着我们。”他指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就像你们的太阳,总会升起来。”

赵莽送他到码头,递过一包用桑皮纸包好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天工开物》,”他说,“里面有煤炭炼银的法子,或许……能让你们的银匠多些选择。”

帕查库特克打开纸包,看见书上“巧夺天工”四个字,忽然深深鞠躬。“我们的银母,和你们的天工,本就是一个意思。”他把图谱的副本留给赵莽,“等新的图谱画好,我会再回泉州。”

船开时,二郎发现帕查库特克的行囊里,多了块中国的煤炭和一袋骆马粪。“他这是要做什么?”

赵莽望着远去的船影:“或许是想试试,能不能把两种火合在一起。”他想起图谱上的银母与炼丹术的山神,忽然觉得,所谓技术,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像灶火需要空气才能燃烧,文明也需要交流才能生长。

验房里的两张图纸在风中轻轻摆动,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把玛雅文与汉字都镀上了一层金辉。赵莽知道,从今天起,泉州港验银的标准里,不仅有硝石水的颜色、火耗的轻重,更有了对不同文明智慧的尊重——毕竟,骆马粪与煤炭,本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大地给予人类的馈赠。

而那卷图谱上的骆马,仿佛在纸上活了过来,正驮着沉甸甸的银锭,走向更远的地方

毒银

一、银簪上的黑斑

崇祯十年的秋老虎格外凶。泉州城的药铺前挤满了人,都在买薄荷膏解暑,唯有济世堂的伙计背着药箱,急匆匆往城西的张府赶——张老板的婆娘戴了半年的银镯子,手腕突然肿得像发面馒头,皮肤透着青黑色,像是被毒蛇咬过。

赵莽刚验完一批日本银锭,正用艾草水洗手,就见二郎喘着气跑进来:“爹,张婶出事了!您快去看看,那症状……和去年码头死的黑奴一模一样!”

张府的卧房里弥漫着一股酸臭味。张婆娘的手腕敷着草药,掀开布巾时,赵莽倒吸一口凉气:青黑色的斑块从手腕蔓延到小臂,像泼在宣纸上的墨汁,斑块中心还有细密的水泡,破了的地方淌着淡黄色的脓水。

“就是这镯子惹的祸。”张老板把银簪摔在桌上,簪头的缠枝纹里嵌着层灰黑色的垢,用指甲刮下来,竟带着股金属腥气。“上个月用西班牙银锭打的,刚开始亮得很,这几日就发黑,人也跟着病倒了。”

赵莽拿起银簪,在验银用的硝石水里浸了浸。水面立刻浮起灰黑色的膜,比之前秘鲁银锭的反应更剧烈。他忽然想起去年冬天,码头有个黑奴浑身抽搐而死,临死前也是皮肤发黑,嘴里吐着白沫,当时以为是疟疾,现在想来,那黑奴正是卡洛斯船上的矿工,常年和银锭打交道。

“去把陈同知的医案调来。”赵莽的声音有些发紧,“我记得这半年来,城里多了些‘无名肿毒’的病例。”

二郎很快抱来一堆卷宗。果然,从开春到现在,泉州城已有十七人出现类似症状,都是常接触西班牙银锭的商人、银匠或账房先生。其中三人已经病故,医案上写着“蛊毒”,却查不出毒源。

“哪来的蛊毒。”赵莽捏着那枚银簪,指尖感到一阵轻微的麻痒,“是银里的汞在作祟。”他想起《铁兽夜行》里的记载,说西域有种“水银蛊”,能潜伏在金属里,让人皮肉溃烂,与眼前的症状如出一辙。

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赵莽望着桌上的银簪,那灰黑色的斑痕像是活了过来,正顺着光线慢慢爬向自己的指尖。

二、矿工的血泪

帕查库特克再次来到市舶司时,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