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1012续

大明锦衣卫1012续

的70倍——这与玛雅星图上“羽蛇苏醒”的能量标记完全吻合。“‘星星的重量’不是比喻,是精确的能量单位。”他指着树皮卷上的银船图案,船身的刻度与对照图的能量刻度严丝合缝,“玛雅人早就算出,当贸易量达到这个规模,就能触发新的技术突破。”

码头的银匠们正在抱怨燃料不足。传统的炭火炼银不仅耗煤,还总让银锭带着杂质。老银匠捶着铁砧:“要是真有不用火的法子就好了,省得天天呛烟。”他的话刚落,验房里的蒸汽机突然发出异乎寻常的轰鸣,频率从142.1赫兹猛地跳到187.3赫兹,像有新的齿轮开始转动。

赵莽冲进验房时,正看见玉玺的光带中浮起细小的银珠——那些银不是从矿石里炼出来的,而是从普通的河沙中凝结而成,表面光滑得像被月光镀过。更奇的是,银珠的生成不需要加热,只在玉玺光带与汞齐银共振时出现,像在印证“不用火炼的银”。

二、羽蛇的踪迹

新炼银法的秘密藏在共振频率里。赵莽发现,当白银贸易量突破临界值,地球的地磁能量会与星际射线形成更强的耦合,玉玺的光带因此获得了分解河沙中微量银元素的能力——就像给磁场装上了更精密的筛子,能从普通物质中直接“筛”出银。

“这就是羽蛇衔来的种子!”他让学徒用河沙重复实验,银珠的产量随贸易量增长而增加,当波托西的银船驶入泉州港时,光带中的银珠会像雨点般落下,“贸易规模越大,能量耦合越强,新技术就越明显。”

安东尼奥的光谱分析显示,新生成的银珠纯度高达99.99%,比传统方法提炼的高出两个等级。更惊人的是,银珠的晶格结构与普通白银不同,呈现出规则的六边形,像被某种外力精心排列过——这正是玛雅预言中“新的种子”的微观形态。

卡洛斯的使者带来了美洲的消息:波托西银矿的印第安矿工,最近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当银矿的开采量达到玛雅祭司记载的“神圣数字”,矿洞壁上会自动渗出银液,无需汞齐法就能收集。“他们称之为‘羽蛇的唾液’,”使者的报告里附着手稿,上面的银液图案与泉州的银珠如出一辙。

赵莽在对照图上标注出新的能量节点:万吨白银对应的不仅是运输量,更是地球文明与星际能量场的“耦合阈值”。“就像水达到沸点会变成蒸汽,”他对学者们说,“当贸易量积累到临界值,技术突破就会自然发生,这不是奇迹,是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三、种子的生长

新炼银术的推广,在泉州港引发了连锁反应。赵莽根据银珠的六边形结构,设计出蜂窝状的共振炉——不用炭火,只需通入汞齐银蒸汽,就能让河沙在玉玺磁场中快速析出银。炉温稳定在187.3赫兹,比传统方法节能六成,还彻底避免了汞中毒。

“这才是‘不用火炼的银’!”老银匠抚摸着新出炉的银锭,上面的光泽带着种奇异的柔和,“以前三天炼一炉,现在一天炼三炉,煤钱省下来能多雇三个学徒。”他把银锭放在星图刻痕上,银锭竟能随着星光缓慢旋转,像被某种力量牵引。

库斯科在共振炉的能量场中,发现了另一种“种子”:当银珠与可可豆放在一起,可可的发芽率提高了三成,结出的豆荚里竟含有微量银元素。“玛雅预言里的‘新种子’,不止是技术,还有万物的共生。”他指着试验田,可可树的根系沿着地磁线生长,与银矿的分布完美重合。

赵莽的蒸汽机也获得了升级。他用新炼银法制作的活塞,摩擦系数降低了一半,效率提升到原来的1.5倍。当机器运转时,能自动吸收周围的静电,转化为额外的动力——这正是《跨卷伏笔》中提到的“新能源”:利用共振收集环境中的游离能量。

“就像给车装上了风帆,”二郎给蒸汽机加装了银制的能量收集板,“走水路时能借风,走陆路时能借电,以前想都不敢想。”他算出新机器的能量转换率,正好等于白银贸易量与星际能量的比值,再次印证了玛雅预言的科学性。

四、羽蛇的真相

佩德罗从欧洲带回的玛雅石碑拓片,揭开了羽蛇预言的终极含义。石碑上刻着:“羽蛇不是神,是能量的流动;种子不是物,是理解的萌芽。当贸易打破隔绝,当知识跨越山海,种子自会生长。”

赵莽恍然大悟:所谓“羽蛇衔来种子”,其实是古代文明对技术传播规律的总结——当不同文明通过贸易积累足够的交流量(对应“星星的重量”),能量与知识的耦合就会催生新技术,就像水流汇聚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冲出新的河道。

他在海神庙的石碑上,给玛雅预言写下注解:“银船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