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1012续1

大明锦衣卫1012续1

),在142.1赫兹声波与玉玺光带的共同作用下,这块重半斤的合金竟悬浮了起来,像片被气流托住的羽毛。

“反重力的关键在‘共振匹配’。”他在实验日志上画出受力分析图:地球引力向下,能量场的排斥力向上,当两者大小相等,物体就会悬浮。而实现平衡的前提有三——特定频率的声波(142.1赫兹)、含磁的物体(如银铁合金)、玉玺光带提供的磁场背景,三者缺一不可。

欧洲学者用弹簧秤测量后,给出了精确数据:能量场产生的排斥力,等于物体重量乘以0.87(这个系数与比邻星的引力常数吻合)。“就像用声波编织了张无形的网,”老炼金术士看着悬浮的合金块,“网的承重能力,取决于声波与磁场的共振强度。”

研究院制作了台“声波悬浮仪”:底部是玉玺能量装置,中部是可调频的声波发生器,顶部是块银制托盘。当频率锁定142.1赫兹,托盘上的银矿样本(含微量磁性)会整齐地悬浮成圈,与太阳门银船底部的轮状装置布局完全相同。

“这是星际航行的‘升力核心’!”赵莽让二郎往托盘上添加重量,直到放上三两重的银锭,悬浮才开始不稳定,“按这个比例推算,若将声波发生器放大百倍,玉玺能量增强千倍,理论上能托起一艘商船。”

阿马鲁的结绳记录着古代的类似现象:印加祭司在祭祀时,会用特定频率的骨笛吹奏,让银制祭品“微微离地”。当时以为是神迹,现在看来,骨笛的频率恰好接近142.1赫兹,而祭祀台的石材中含有天然磁矿,无意中模拟了实验室的条件。

三、声波的密码

深入研究后,赵莽发现142.1赫兹的声波绝非偶然。这个频率的波长(约2.4米),正好是地球磁场的“共振波长”;用玛雅20进制换算,对应着“7·1.05”——银河旋臂的关键参数;甚至黄金面具的水晶晶格间距,乘以142.1也恰好等于这个波长。

“是宇宙给地球的‘声波钥匙’。”他在《银河-地球贸易对照图》上新增了“声波频率”轴,142.1赫兹正好落在地球与比邻星的能量连线中点,“就像两把钥匙开同一把锁,玉玺光带是视觉钥匙,这个频率的声波是听觉钥匙,共同开启反重力的大门。”

研究院的学者们设计了“双频共振实验”:用142.1赫兹声波照射汞齐银,同时用玉玺光带激发其共振,产生的能量场强度比单一作用时提升三倍。当他们将指南针放入这个强化场,针尖不再指向南北,而是指向比邻星的方向——能量场不仅能反重力,还能作为星际导航的“罗盘”。

“这解释了太阳门银船的‘无舵航行’。”赵莽指着银船图案上的空心舵位,“根本不需要舵,能量场会自动沿着声波与星图的合力方向前进,就像候鸟靠地磁场导航。”

欧洲的钟表匠按这个原理,制作了“悬浮钟”:钟摆不再需要绳索,而是在142.1赫兹声波中悬浮摆动,误差从每天一刻钟降到不足一分钟。“这只是小应用,”钟表匠的信里画着草图,“真正的潜力在航海——若船能部分抵消重力,吃水会变浅,速度能提升三成。”

四、星际的基石

赵莽将反重力技术与蒸汽机结合,制造出“声波动力模型船”。船底安装银制声波发生器,锅炉烧汞齐银产生蒸汽驱动频率调节器,玉玺碎片提供稳定磁场——当模型在水池中启动,船身果然上浮半寸,航行阻力减少了40%。

“这才是星际航行的关键。”他在模型船的甲板上,放置了块太阳门碎片,“古代银船用蒸汽提供声波能量,用银传导磁场,用星图校准方向,我们现在只是用更高效的机器重现这个过程。”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长们参观模型后,当场预订了十套声波装置。“按这个效率,从泉州到波托西的航程能缩短半个月。”船长们更关心的是货运量,“若能抵消三成重力,船能多装两成银锭,还更稳当。”

后金的使者带来了辽东的磁矿样本,请求合作研发。他们的矿脉中含有高纯度磁铁矿,是制作声波发生器铁芯的绝佳材料。“愿用磁矿换技术,”使者看着悬浮的模型船,“哪怕先学会‘减轻马车重量’,对运输也是天大的好处。”

研究院公布了反重力技术的基础原理,却保留了核心参数(如声波与磁场的耦合角度)。赵莽在院会上说:“技术公开要循序渐进,就像教孩子走路,先学站稳(基础原理),再学迈步(简单应用),最后才学奔跑(星际航行)。”

五、升起的希望

崇祯三十四年的冬至,泉州港的码头举行了“声波升力演示”。赵莽团队将改良后的声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