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1015

大明锦衣卫1015

剩下零星的炮声在浪里挣扎;而“银帆号”的银币仍稳定反射700赫兹紫外线,配合142.1赫兹的声波,指引巡逻船清理战场。

老陈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走私船的声学装置竟是用玛雅人的 drums(鼓)改造的,却因不懂银矿共振频率,始终无法与光学信号同步。“就像给琵琶装了二胡的弦,永远奏不出和谐的调子。”他打趣道。

赵莽将光声复合信号的参数刻在银币罗盘上:光学频率定坐标(每100赫兹对应10海里),声学频率标战术(142.1赫兹为安全,25赫兹为危险)。这套系统后来被写入《银帆同盟章程》,成为跨文明海战的标准密码体系。

台风平息的黎明,赵莽望着朝阳下的海面。散落的银币在浪里闪烁,光学与声学信号在晨光中渐渐融合,像两种文明的智慧终于找到共鸣的频率。他知道,这场人类历史上首次光声复合密码战,不仅守住了银矿,更证明了一个真理:文明的对话方式可以多样,但最终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懂得融合规律的人。

甲板上,中西方船员正一起调试新的复合信号系统。光学镜的刻度与声学仪的指针在阳光下形成完美夹角,就像这场战斗留下的隐喻——当光与声在规律中相遇,就能编织出最坚固的密码防线。

第五章 汞蒸气的双刃剑

油灰固舟

台风的余威卷着咸腥的海风,拍在“银帆号”的船舷上。赵莽盯着右舷的木板裂缝,三天前银桶泄漏的汞蒸气已让那里的桐油涂层泛起灰黑色,木板边缘像被虫蛀过般酥软,用指甲一划就能刮下木屑——高浓度的汞蒸气不仅能干扰信号,更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船体。

“再这么下去,不用走私船打,船自己就散架了。”老陈用麻绳捆住开裂的船板,掌心沾着的汞珠正慢慢渗入木纹,“福建水师当年也吃过这亏,用汞蒸气破敌,回头修船要花双倍功夫。”他望着仓库里剩下的半桶汞粉,像看着烫手的山芋。

赵莽翻开《天工开物》的“舟车”篇,泛黄的纸页上用朱笔圈着一段话:“桐油合石灰,涂舟板可御咸卤,经岁不腐。”旁边还有祖父批注的小字:“再加麻丝,能隔汞气,试过。”这段被遗忘的记载,此刻像道闪电劈开了困境。

“备桐油、石灰、麻丝!”他的声音带着破局的兴奋。船员们从货舱里翻出防潮的桐油桶,这种岭南特产的油脂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石灰是从江西银矿带来的,纯度极高;麻丝则是玛雅向导用龙舌兰纤维纺的,比中原的苎麻更耐海水浸泡。

调制防腐蚀层的过程像场精密的炼金术。赵莽按“桐油五、石灰三、麻丝二”的比例调配,用竹篾搅拌至糊状时,混合物突然泛起银白色的光泽——这是油脂与石灰产生的皂化反应,能在木板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老陈用手指沾了点汞珠滴在涂层上,汞珠立刻像荷叶上的水珠般滚落,丝毫没有渗透的迹象。

船员们连夜给船身刷涂新涂层。赵莽特意让在汞蒸气泄漏处多涂了三层,并用麻丝在裂缝处编织加固,形成类似福建土楼夯土墙的结构。当第一缕阳光照在船舷上,新涂层泛着柔和的光泽,用银币测试反射频率,700赫兹的信号稳定如初,完全没受防腐蚀层影响。

走私船的信号恰在此时出现。三艘船呈品字形逼近,银币反射的650赫兹频率中,夹杂着挑衅的炮声——他们显然以为“银帆号”还在受汞蒸气腐蚀的困扰,想用信号干扰逼对方主动投降。

“让他们尝尝‘自损八百’的滋味。”赵莽下令释放双倍剂量的汞粉。银灰色的雾团在海面上铺开,走私船的信号立刻紊乱,频率从650赫兹暴跌至400赫兹,船员们在甲板上慌乱地擦拭银币,却不知他们的船身早已被汞蒸气侵蚀——那些没涂防腐蚀层的木板,此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黑变形。

战斗打响时,“银帆号”像条灵活的银鱼穿梭在汞蒸气中。新涂层不仅隔绝了腐蚀,还意外增强了紫外线反射,让同盟的信号在雾中更清晰。赵莽看着光谱仪上稳定的700赫兹频率,再对比走私船忽高忽低的信号,知道胜负已分。

最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正午。走私船的旗舰突然发出刺耳的断裂声,船尾的木板在汞蒸气腐蚀下彻底崩裂,海水汹涌而入。船员们弃船逃生时,他们的银币掉进海里,与高浓度的汞蒸气反应,表面瞬间覆盖黑色的硫化汞,彻底成了废铜烂铁。

“他们到沉都没明白,”老陈用竹竿挑起块走私船的腐烂木板,上面的虫蛀状纹路与“银帆号”完好的涂层形成鲜明对比,“打仗不光要懂杀敌,还得懂护己。”

台风彻底平息后,赵莽让船员给所有同盟船都涂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