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细密的弧线。最左侧的银币含汞量0.5%,反射频率稳定在380赫兹;中间那枚含汞1%,频率跃至450赫兹;右侧含汞1.5%,频率精准停在520赫兹——每增加0.5%的汞含量,频率就升高70赫兹,误差不超过1赫兹,这个发现让炼金通信的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加上纹路就能传复杂指令了。”老陈用刻刀在380赫兹的银币上雕出紫微垣星官,光斑透过水晶棱镜后,在船板上投下的星图旁,自动浮现出“安全”的字样(这是银钞同盟约定的基础代码)。他忽然明白,汞含量控制频率,纹路决定语义,两者结合就像“音”与“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赵莽制定的编码规则很快在同盟中推广:“380赫兹+紫微垣”代表“银矿安全”,“450赫兹+太微垣”对应“遭遇台风”,“520赫兹+天市垣”则是“请求支援”。每种组合都经过千百次测试,确保在暴雨、浓雾等极端天气下,频率偏差不超过1赫兹,纹路识别正确率达九成以上——这比任何旗语、灯语都更隐蔽可靠。
炼金作坊里,银匠们用《天工开物》的“升汞法”精确控制汞含量。将纯银加热至微红,按比例加入液态汞,搅拌时的转速、温度都有严格规定:每增加0.1%的汞,需顺时针搅拌三十圈,温度降低两度。-q+s\b!r,e¢a¨d,.¢c/o+m·这种近乎苛刻的工艺,让每枚通信银币的频率都像被尺子量过般精准。
第一次实战应用在秘鲁银矿的警戒系统。守矿的玛雅战士配备了三枚编码银币:发现西班牙巡逻队时,用380赫兹+紫微垣(安全信号麻痹对方);确认有攻击意图,立刻切换450赫兹+太微垣(台风预警,实则召唤伏兵);危急时刻则用520赫兹+天市垣(支援信号)。这套系统让矿脉的防御反应速度提升了三倍。
有次台风季的通信测试创造了奇迹。三艘同盟船在百五十丈外的浓雾中,用汞频银币传递复杂指令:“380+紫微垣(安全)→450+太微垣(台风)→520+天市垣(支援)→380+天市垣(已收到)”,四组信号的频率误差全在1赫兹内,纹路识别零错误。老陈在日志里写道:“雾中传信如对面交谈,此汞频之妙也。”
西班牙人曾试图破解这套系统,却卡在了两个关键点:他们能仿刻纹路,却控制不好汞含量,频率总是偏差5-10赫兹;即便偶然接近正确频率,也不懂“紫微垣对应安全”这类语义规则,就像只学会发音却不懂语法的婴儿,永远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赵莽对系统做了升级,增加“动态编码”:每月初一调整频率与纹路的对应关系,比如本月“380+紫微垣”是安全,下月就可能变成“520+紫微垣”。调整方案用最高密级的汞频银币传递,只有同盟的核心成员能解密——这种动态变化让西班牙人的破解尝试彻底沦为徒劳。
福建渔民陈阿水的经历成了汞频通信惠及民生的例证。他在远海捕鱼时遭遇海盗,急中生智用随身携带的低汞银币(380赫兹)反射阳光,碰巧当时的编码是“380+简易紫微纹(渔民求救)”。半个时辰后,银帆同盟的巡逻船就赶到了——原来赵莽早已将基础编码教给沿海渔民,让这套军事技术成了守护民生的工具。
炼金通信的巅峰应用,是跨太平洋的“银汛通报”。每年秘鲁银矿的汛期前,利马的观测站会用520赫兹+天市垣(产量预警)、450赫兹+太微垣(运输时间)、380赫兹+紫微垣(安全抵达)三组信号,通过中继船一站站传递到泉州,全程误差不超过两刻钟。这种效率,让明朝的商人能精准调整资金,玛雅的矿工提前安排运力。
老陈在晚年编写的《汞频要术》里,记录了个惊心动魄的案例:有艘同盟船在台风中受损,船员用仅剩的三枚银币传递“520+太微垣(船身漏水)→380+天市垣(坐标北纬15度)→450+紫微垣(尚有生机)”,救援船按频率定位,在船沉没前救出了所有人。“1赫兹的精度,就是生死线。”他在页边批注。
赵莽让银匠制作了套“标准频率币”,从380赫兹到700赫兹,每1赫兹一枚,共321枚,用密封的水晶盒保存,作为同盟的“频率基准”。这套银币后来被称为“汞频母币”,每次新铸通信银币,都要与母币比对,误差超过0.5赫兹就销毁重铸——这种严苛的标准,让炼金通信的可靠性延续了百年。
当西班牙的间谍终于弄到一枚通信银币,却在破解时犯了致命错误:他们测出频率是450赫兹,却不知道需结合太微垣纹路才能解读为“台风预警”,竟误以为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