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形成面积约十平方米的银镜。
液态银接触空气的瞬间,表面立刻凝结出一层纳米银粉,让镜面的反射率达到90%(普通银镜仅为70%)。赵莽用算筹计算过:五十面这样的银镜,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能聚集相当于三百支火把的热量——足以点燃干燥的木材,更别说西班牙人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硝石。
\"角度是关键。\"赵莽在沙盘上演示,每艘竹筏的位置都对应着西班牙战船的硝石仓库,误差不超过五米。倒戈工匠带来的西班牙战船图纸上,详细标注了仓库的尺寸和朝向,这让镜面角度的调整有了精准依据。当第一缕阳光越过火山岩,最东侧的银镜率先反射出一道刺眼的光斑,像一把银色的剑,直指\"圣玛利亚号\"的后甲板。
液态银在河面的流动展现出奇妙的适应性。遇到水流湍急的区域,银镜会自动分裂成小块,保持反射角度不变;遇到漩涡,银镜会随波旋转,光斑却始终锁定目标——这是纳米银的超顺磁性在起作用,在地球磁场的微调下,镜面能自动补偿水流的扰动,像有生命的追踪器。
西班牙巡逻艇发现了河面上的异常。当他们的探照灯扫过水面,五十面银镜同时反射出强光,瞬间刺瞎了了望员的眼睛。\"是印第安人的妖法!\"艇长下令开炮,炮弹却在银镜附近的水面爆炸,激起的水花非但没淹没银镜,反而让液态银重新分布,形成更多的小镜面,反射的光斑变得更加密集。
卡门站在旗舰竹筏上,用玛雅数字计算着时间。当河面的银镜数量达到一百面时,她举起火把,发出信号——所有竹筏开始同步微调角度,原本分散的光斑,在西班牙舰队的硝石仓库上空逐渐汇聚,形成一个不断收缩的光点,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硫磺被加热的刺鼻气味。
三、聚焦的阳光与爆炸的硝石
正午的太阳升到最高点时,奇迹发生了。第一束汇聚的阳光击中\"圣玛利亚号\"的硝石仓库,帆布覆盖的仓库顶立刻冒出青烟;三十秒后,第二艘战船的仓库也开始冒烟;一分钟内,五艘旗舰的硝石同时达到燃点——没有炮弹,没有火药,纯粹的阳光在纳米银镜的聚焦下,爆发出了堪比炸药的力量。
《银潮裂变》中记载的\"光火术\"原理在此刻得到验证:当纳米材料的反射率超过90%,且聚焦点的能量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000瓦时,即使是不易燃的硝石,也会在高温下分解并引发爆炸。赵莽计算过,一百面银镜聚焦的能量密度是这个阈值的两倍,足以让西班牙战船的硝石库变成一个个火药桶。
爆炸像多米诺骨牌般蔓延。\"圣玛利亚号\"的硝石仓库首先炸开,巨大的冲击波将甲板上的火炮抛向空中;相邻的\"西班牙无敌号\"试图切断硝石桶的绳索,却被从天而降的燃烧物引燃,船舱里的硫磺与硝石混合,产生了更剧烈的爆炸,火焰呈现出诡异的紫色——这是硝酸银分解的特征,证明纳米银在高温下与硝石发生了化学反应。
最壮观的景象出现在火焰的中心。无数细小的纳米银颗粒被爆炸抛向空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七彩光芒,形成一道环绕舰队的银雾。当银雾与火焰接触,纳米银的催化作用让燃烧更加充分,原本橙红色的火焰变成耀眼的白色,温度瞬间升高到足以熔化铁器,战船的铁甲像黄油般开始变形。
赵莽在岸边目睹了这场光与火的盛宴。他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所有战船的爆炸点都精准地集中在硝石仓库,其他区域的火势反而较弱——这是银镜阵的精准打击效果,阳光的能量被严格控制在目标区域,避免了无差别的破坏,展现出技术的可控性。
西班牙舰队的指挥系统在十分钟内彻底瘫痪。旗舰\"圣玛利亚号\"的桅杆被爆炸折断,船长困在燃烧的船舱里;封锁线的铁链被爆炸震断,战船开始在水流的冲击下相互碰撞;试图逃生的小艇刚离开大船,就被银镜反射的光斑锁定,木质船身很快起火,变成漂浮在水面的火炬。
四、火焰中的玛雅数字\"○\"
当爆炸的烟尘与纳米银雾在空中混合,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火场上空:无数燃烧的银粒在热气流中漂浮,逐渐凝聚成玛雅数字\"○\"的形状——这个象征\"终结\"与\"循环\"的符号,在熊熊烈火中清晰可见,仿佛是上天对这场战斗的裁决。
\"○\"的形成并非偶然。纳米银在高温下会保持颗粒形态,而爆炸产生的气流遵循着特定的流体力学规律,让银粒在冷却过程中自然聚集。赵莽后来在实验中重现了这一现象:当纳米银粉在特定温度的气流中悬浮,会因表面张力形成圆形,而火焰的光热让这个圆形在夜空中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