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1019

大明锦衣卫1019

滴与凹槽银液同步波动),无法用基督教神学解释,便将其归为\"巫术\"。

裁判所的\"异端证据\"充满认知错位:

- 他们将十六进制银码板的符号,曲解为\"召唤魔鬼的咒语\";

- 把纳米银液的同步波动,当作\"魔鬼附身的征兆\";

- 甚至认为水晶头骨的142.1赫兹共振,是\"地狱传来的嘶吼\"。

这些指控得到殖民者的支持。西班牙总督担心水晶头骨阵会增强玛雅人的反抗意志(\"印第安人相信此造物能召唤天助\"),更害怕纳米银技术威胁他们的白银垄断——当\"银钞同盟\"用纳米银净水片打破殖民者的水源控制,裁判所的宗教审判便成了掩盖经济焦虑的工具。

被传唤的玛雅祭司拒绝认罪。当审判官用烙铁威胁时,祭司指着中心凹槽的银液说:\"银水知善恶,炸之则反伤其主。\"这句话被当作\"顽抗\"的证据,却成了预言。赵莽在日记中写道:\"他们恐惧的不是魔鬼,而是自己无法理解的规律,这种恐惧让他们宁愿摧毁真理,也不愿承认无知。\"

欧洲的学者曾试图为装置辩护。传教士利玛窦的学生写信给裁判所,指出水晶头骨的共振频率可能是\"上帝创造的自然规律\",却被斥为\"被异教同化的异端\"。这种学术压制,让宗教裁判所的认知盲区愈发扩大——当他们拒绝用科学解释现象,便只能用暴力维护信仰的权威。

二、火药与银液的量子对决

士兵们按标准军事规程布置炸药:三十公斤黑火药分装在六个木桶,环绕水晶头骨阵呈六边形摆放,引线连接至百米外的起爆点。迭戈审判官亲自检查,确保炸药能\"将异教造物炸成碎片\",却对赵莽的警告嗤之以鼻:\"银水若有灵,便让它挡住火药的威力!\"

爆炸前的最后一刻,中心凹槽的纳米银液出现异常。原本稳定的银色涟漪突然加速,表面浮现出与水晶头骨排列一致的六边形波纹,每个波纹中心的亮度随时间增强——赵莽意识到,这是量子纠缠系统对冲击波的\"预响应\",银液中的13纳米颗粒通过纠缠态传递应力信息,形成了类似\"预警网络\"的防御机制。

引线燃尽的瞬间,爆炸产生的气浪本应向中心汇聚,却在接触水晶头骨阵三米范围时,出现了诡异的转向。赵莽用高速摄影(欧洲传教士带来的暗箱技术)捕捉到这一幕:冲击波的前锋撞上了一层无形的\"银雾屏障\"(纳米银颗粒因爆炸高温形成的气溶胶),屏障像弹性薄膜般凹陷,随后将气浪反弹回去。

结果与祭司的预言完全一致:

- 水晶头骨阵所在的密室完好无损,连灰尘都未被吹动;

- 反弹的气浪将神庙外层的石墙震塌,七名士兵被坠落的石块砸伤;

- 散落的火药残渣中,混入了银色的颗粒——纳米银在爆炸中不仅未被摧毁,反而随气浪扩散,证明其稳定性远超预期。

最震撼的是银液的状态。爆炸平息后,中心凹槽的纳米银液仍保持着完美的量子纠缠,百米外帐篷里的银滴与凹槽银液同步波动的幅度甚至比之前更大。检测显示,爆炸的能量反而激活了更多银颗粒的纠缠态,就像震动让琴弦的共鸣更强——宗教裁判所试图用物理摧毁的,恰恰是能在物理冲击中自我强化的量子系统。

迭戈审判官目睹此景,脸色惨白却嘴硬:\"此乃魔鬼的障眼法!\"但士兵们已心生畏惧,拒绝执行第二次爆破命令。这种恐惧不是对巫术的迷信,而是对\"炸药失效\"这一反常现象的本能困惑——当经验中的\"火药无坚不摧\"被打破,暴力的权威便开始崩塌。

三、量子纠缠的反震原理

赵莽在废墟中重建的实验装置,揭示了爆炸失败的科学本质:纳米银液的量子纠缠产生了\"相干抵消\"效应。当爆炸冲击波的压力波(纵波)传递到银液时,纠缠态的银颗粒会同步产生反向的应力波,两列波的振幅相同、相位相反,在头骨阵周围形成\"驻波\",使能量相互抵消——这就像两列水波相遇后彼此湮灭,只是发生在三维空间的气浪中。

水晶头骨的排列强化了这种效应。十三颗头骨形成的环形,让反向应力波能均匀分布在每个方向,确保360度无死角的防护。赵莽计算发现,头骨的间距(2.3米)恰好是爆炸冲击波波长的1\/4,这种尺寸匹配让驻波的能量抵消效率达到99%——玛雅人设计的环形布局,本质上是一个\"声波干涉仪\",专门针对爆炸、地震等剧烈波动进行防护。

银码板的导电回路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爆炸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