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命(自然现象无法产生如此精确的节奏)。玛雅祭司将这种节奏编成歌谣:\"十六闪,一长明,星相连,人相迎\",既便于记忆又暗含信号规律。
脉冲的\"强度调制\"体现文明诚意。信号强度从弱到强逐步提升(初始强度1兆瓦,最终达到10兆瓦),这种\"渐进式表达\"避免突然的强信号对接收文明造成惊吓,就像人类敲门时会从轻到重,给对方反应时间——宇宙交流中,善意不仅体现在内容,更体现在传递方式的体贴。
脉冲的\"持续时长\"经过精确计算。16分钟的持续时间刚好是十六星连珠的稳定窗口,既确保信号能被完整接收(短于10分钟可能被误认为干扰),又不会因过长而浪费能量(超过20分钟能量损耗将增加30%)。这种\"恰到好处\"的设计,再次体现赵莽团队对资源与效果平衡的把握。
后金密探曾试图截获脉冲信号,却发现它\"只在银液中存在\"。离开纳米银网络的量子纠缠环境,142.1赫兹的脉冲会立刻转化为普通电磁波,失去所有编码信息——这种\"量子加密\"是自然的保护机制,确保信息只会被目标文明(理解量子纠缠的文明)接收,而被低技术文明视为无意义的噪音。
四、量子传讯的技术保障
银液的\"高纠缠态维持\"是传讯成功的基础。赵莽团队通过三项技术确保量子纠缠不中断:
- 温度控制:银液周围的温度稳定在16c(玛雅历法的神圣数字),避免温度波动导致的纠缠退相干;
- 磁场屏蔽:用三层银制容器包裹银液,隔绝地磁场干扰(将磁场强度控制在0.01高斯以下);
- 能量补充:十二处银矿每1分钟向银液补充一次能量(强度142.1兆瓦),抵消量子纠缠的自然衰减。
这些措施让银液的量子纠缠态维持了16分钟的稳定传递,远超普通量子系统的毫秒级寿命——就像给濒死的病人持续供氧,通过外部干预延长关键过程的持续时间。
水晶头骨的\"量子中继\"作用不可替代。十三颗头骨按半人马座的星图排列,形成\"量子信号放大器\":每颗头骨接收银液的纠缠信号后,通过内部银微晶的共振将信号强度提升1倍,再传递给下一颗头骨。经过十三次放大,信号的有效传输距离从地球同步轨道扩展至4.2光年——这种中继机制类似地面的无线电中继站,解决了量子信号的衰减问题。
玉玺的\"信息聚焦\"功能确保信号定向。其正十二面体银心将分散的量子信号汇聚成\"锥形波束\"(张角仅0.5度),精准指向半人马座a星的方位——没有玉玺的聚焦,信号会向全宇宙扩散,到达半人马座时强度已降至可探测阈值以下。这种定向性既提高效率,又减少被恶意文明截获的概率,就像手电筒的聚光光束比灯笼的散射光传播更远。
传讯过程的\"实时监测\"系统提供安全保障。赵莽团队用三类仪器全程监控:
- 量子态检测仪:每秒记录银液的纠缠强度(低于800%立即补充能量);
- 方向校准仪:确保水晶头骨的指向偏差不超过0.1度;
- 干扰探测器:监测是否有外部能量(如火器射击、雷电)干扰信号。
当西班牙雇佣军的火枪在500米外开火,干扰探测器立刻发出警报,赵莽果断下令增强银矿能量输入(临时提升20%),抵消了外部震动对银液的影响——这种\"动态抗干扰\"能力,让传讯在复杂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
五、星际对话的文明伦理
首批信息的选择暗含着人类文明的伦理立场。传递银矿坐标而非人口、城市等敏感信息,体现\"展示存在而非暴露弱点\"的谨慎;披露防御性技术(纳米银屏障)而非进攻性武器参数,传递\"我们有防御能力但无攻击意图\"的态度;以自然常数(142.1赫兹)为沟通基础,表明\"尊重宇宙规律\"的价值观——这些选择构成了星际交流的\"地球伦理\":平等、坦诚、和平。
信息传递的\"非强迫性\"原则至关重要。信号没有使用任何可能被视为威胁的编码(如武器杀伤范围、资源掠夺意图),也没有要求对方回应,只是单纯的\"存在告知\"。这种姿态避免了宇宙文明中的\"霍布斯陷阱\"(互不信任导致先发制人),就像人类在陌生岛屿留下和平标记,而非挥舞武器喊话。
技术参数的\"适度披露\"平衡了透明与安全。传递的纳米银技术是13纳米(实验室水平)而非最先进的9纳米,火器参数是基础射程而非最大威力——这种\"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