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这到底什么情况?咱们大明现在的粮食,怎么这么多?”就连朱标,在看到这个产量之后,脑瓜子也是嗡嗡的。\x.i?a*o+s·h~u_o¢h·o/u_.`c^o?m-
整整四十亿石。
最关键的是,这只是一年的税收,还不是单纯的粮食产量。
他对自己创造出来的赤灵米很有信心,可也从来没想到,这玩意的产量,能够恐怖到如此地步。
就连对粮食不怎么了解的朱棡,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说老四,你该不会是横征暴敛,把百姓所有的粮食都给收上来了吧?”
话音刚落,就被朱元璋扇了一脚:“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再看朱棣的时候,整个人的气质都变得和蔼了许多:“四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就算你大哥弄出的赤灵米产量惊人,可一年的税收也不应该有这么多粮食啊?”
“又或者说,只是两两年的粮食产量特别多?”
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刚开始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朱元璋的确被吓了一跳。
紧接着就是高兴,粮食如此充裕,那岂不是代表着现在的大明,绝对不会有百姓饿死?
单凭这个功绩,朱棣就可以吊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卡`卡-暁,税/徃! ′最?欣^蟑¢劫\埂^芯^筷′
历史上任何一个敢吹嘘,自己有多么辉煌的朝代,在他的大明面前都是渣渣。
理所当然的,他这个开创大明万世基业的开国皇帝,必然也会万古流芳。
怪不得啊。
他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多儿子,老祖宗却觉得四郎最适合当皇帝呢。
现在才知道,老祖宗有多英明。
不过最初的兴奋过后,等朱元璋冷静下来,他马上就意识到,粮食多是好事,但是粮食太多却未必是好事了。
仅仅一年的税赋,几乎相当于过去的两百年。
别的不说,谷贱伤农的道理,朱元璋还是很清楚的。
“父皇英明!”朱棣赶紧拍了个马屁。
先是给了朱标一个讨好的笑:“大哥弄出来的赤灵米的确是好东西,就算老祖宗没有飞升之前,产量就已经相当高了。”
“在老祖宗飞升过后,咱们大明也沾了光,灵气变得无比充沛,这些赤灵米的产量,也是越发的惊人。”
“现在,哪怕是过去最为下等的田地,亩产量也是过去的十几倍。`咸′鱼^看+书/罔¢ ¢追*蕞*新-章,踕?”
“而且如今我大明百姓,绝大多数都会一点如龙诀,身强力壮,开垦的田地激增。”
“又因为粮食足够,所以人口也是一年比一年多。距离老祖宗飞升到现在,虽然不过十余年,可我大明的人口已经有将近三千万户了。”
“人口多,粮食的产量也多得可怕。”
可能生怕自己的话让朱标误会,朱棣赶紧又解释道:“大哥,我不是怪你的意思哈。要不是你研究出来的这个赤灵米,咱们大明不会有如今的盛世。”
“但是问题也恰恰就在这里,现在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
“谷贱伤农啊,老百姓手里有大把的粮食,可这些粮食现在根本就不值钱,他们没办法把粮食换成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些年,随即我也在努力地想办法,鼓励百姓养猪酿酒什么的,尽可能的消耗掉那些粮食。可比起产量来说,那点消耗根本就水水车薪。”
“不得已之下,我尽量把那些不是很重要的税赋,都换成粮食,修路造桥兴修水利,把这些钱粮尽量花销出去。”
“可即便如此,每年收上来的粮食,依旧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暂时还不是特别要紧,现在大明产出的粮食,至少有一半都折算成了税赋。所以,普通百姓种粮食,多多少少还有一些收益。”
朱元璋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也实在想不通这里面的关键。
他当然搞不懂产能过剩,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如果老朱真的有经济头脑,也不至于弄出大明宝钞这么个祸患无穷的万一。
只能说,老朱能懂一些,但是没有完全弄懂。
想到朱棣刚才的态度,朱元璋疑惑道:“这跟你催着我们建造宫殿有什么关系?”
朱棣等的就是这句话,之前自家老子正在气头上,以朱元璋的脾气,他根本就没有办法解释,这才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
“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