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恰恰也是那时候,心都快要死的孙传庭,忽然就被一名神秘人的出现惊呆了。
那人先是安抚他,和他分析当前局势,让他在绝望中看到还有一丝光明。
紧接着,才显露出身份,原来,那人竟然是传承数百年的润怀王。
润怀王一系,起源于明初的一桩大案。
那一年,年老的朱元璋,将皇帝位传给了仁孝果决的太孙朱允炆。
谈起当年这位皇帝,也是一名极为传奇的人物。
朱允炆不但继承当时太子朱标的仁慈,更具有朱元璋的果决。
在通过一连串朱元璋为其设下的考核后,更是连连采纳朝臣意见,征服了当朝文武群臣的心。
只可惜的是,初登皇帝位的朱允炆,面对的却是另一位当时雄主四皇子朱棣。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朱允炆锋芒毕露,积极实行新政,在治理天下的同时,毫不畏惧的,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驻扎在边塞的几位叔叔们。
一方,满朝拥戴!
一方,手握重兵!
双方在治国策略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也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史称靖难之役的大战。
而朱允炆在一面消藩的同时,一面也在治理着庞大的朝政系统,一度用天下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弥补自己在军上的不足。
这种一边打仗一边治国的办法,一度将朱棣压的喘不过气来,不过老成持重的朱棣一方,背后代表的却是各方藩王的利益。
在四年的战斗中,朱棣积极联络其他藩王,获得他们各种支持,同样也在争取着勋贵集团的支持。
因为治国理念的不同,被朱元璋打残的勋贵集团,极需一个展现自己用武之地的时代。
而朱允炆能带给他们的,恰恰是没有动乱,没有战争,国力稳定提升的文治世界。
这种关系利益的冲突,是他们绝对无法忍受的。
其中有一批人便借机倒向了朱棣,不过,也有人能够看到,当时天下动乱已久,百姓极度需要的,恰恰是朱允炆这样的皇帝。
另一批勋贵中,有人便选择支持朱允炆,也有一小部分人,却希望将战争时间尽量延长,等自己有了部分能力后,再剿灭反叛的朱棣,让天下出现文治武功并存的局面。
双方就此展开了为期四年的战斗。
期间朱棣数胜数失,却依然被朝廷将其压制在很小的区域内。
眼看毫无胜算的朱棣,甚至生出了自杀的念头,可也就在那时,多年前埋藏在朱允炆身边一个细作,却给朱棣带来了一份让其震惊万分的情报。
南京兵力空虚!
朱允炆在战争中渐渐适应,学习战争,居然将他朱棣当做了磨刀石来用。
南京周围布放的兵力被其源源不断的抽调,在和朱棣的战斗中也锻炼出一批当世名将来。
而朱棣手中情报却显示,南京城中虽有少量兵力防守,可是几位能打的名将,却都在前线和朱棣拼杀。
老成的朱棣敏锐的抓住契机,经过数月游走试探后,将南京仅剩的兵力一点兵力调走后。
突然,他仿佛钢刀一般插向空虚的南京城,直接占领了帝国的心脏。
至此。
双方为期四年的博弈,以戏剧性的结束而告终。
朱允炆在一把大火中消失,满朝文武,宁死不肯投降朱棣,方孝孺,曾泰,黄子澄被诛十足而不肯归降。
自此大明历代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缝,延绵数百年都未曾恢复。
而登基称帝的朱棣,为证明自己,不得已踏上了一条和朱允炆治国理念截然不同的道路。
直到新皇帝登基,再次实行文治,而此时很多政策已经诞生了既得利益阶层,想要改变已经千难万难了。
后代皇帝也只能在增加祖宗之法的同时,丧失了修改法令的最佳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