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感慨。
“也罢,只要汉室血脉不断,终有复兴之日。你能保住这份基业,也算是完成了为父的嘱托。”
刘禅听到这话。
眼圈微微发红。
天幕上的评论仍在继续。那些充满戏谑的话语。
不知为何竟让他感到一丝欣慰。至少在千年之后。
人们终于开始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他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了。大唐位面。
高宗李治凝望着天幕。眉头微皱。
武则天和裴炎分立两侧。殿内气氛一时有些微妙。
“后世之人倒是会说笑,竟然说一个昏君也有可取之处。”李治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
“难道治国之道,还能靠着装傻来完成不成?”“陛下,这天幕所言倒也有几分道理。”
裴炎缓缓开口。
“为君者有时不在于锋芒毕露,而在于懂得审时度势。”武则天唇角微扬,
“陛下何必动怒,这不过是后人的一些题谈罢了。”
“倒是这刘禅,能在乱世中保全自身,还能让后人如此评说,也算是有几分本事。”“观无本事。”
李治站起身来。
“朕生于帝王之家,深知治国之难。若是人人都学这般模样,天下岂不大乱?”“陛下言之有理,但这天幕的评论倒也引人深思。”
裴炎斟酌着措辞。
“能让诸葛亮全心全意为其效力,想必这刘禅也非寻常之辈。”李治转身面向武则天。
“你觉得呢?若是让你来评判,这般君主当如何定论?”“依臣妾之见,而帝王之道本就千变万化。”
武则天不紧不慢地道。
“有的皇帝以威服人,有的皇帝以德怀人,这位蜀汉后主或许只是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罢了。”
“可蜀汉最后还是灭亡了。”李治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讥讽。
“这般做法,终究是治不了天下的。”
“陛下说得是,不过这天幕倒是让我等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裴炎微微躬身。
“后人评价历史,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李治若有所思地望着天幕。
作为一国之君。
他深知统治之道绝非儿戏。然而这些看似荒诞的评论。却让他不由得开始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
究竟什么样的统治者才算得上是明君?
......
大清位面。康熙皇帝手执茶盏。目光凝视着天幕。
左右站着索额图和明珠。
三人沉默地看完了整段内容。
“这后世之人倒有意思,竟然从如此角度解读历史。”康熙放下茶盏。
“朕一直以为治国之道在于勤勉,没想到躺平也能成为一门学问。”“皇上,这评论倒是让老奴想起了和硕贵妃说过的一句话。”
索额图缓缓开口。
“有时候最难的不是去做什么,而是懂得不去做什么。”明珠眉头微皱。
“可是这般论调若是传扬开来,岂不是会误导后人?我大清立国以来,向来提倡实干0
“你们说,朕平日里骑马打猎,是不是也该被后人这般解读?”康熙突然笑了起来。
“说不定他们会说,朕是在故意表现自己精力充沛,其实暗地里在养精蓄锐。”“陛下说笑了。”
索额图附和道。
“不过这天幕倒是提醒了我们,有时候表象之下的真相,未必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朕倒觉得这些评论别有深意。”
康熙站起身。
“历来评判君主都是以功过论英雄,却很少有人从生存智慧的角度去思考。这倒是给了朕一个新的启发。”
“皇上的意思是···”明珠欲言又止。
“朕的意思是,治国之道不应拘泥于一格。”康熙望着天幕。
“这些看似戏谑的评论背后,或许正说明了一个道理。”“帝王之术,有时恰恰在于懂得何时该显,何时该藏。”“确实如此。”
索额图赞同道。“就像下棋一般,有时看似消极的防守,实则暗含大智。”
康熙摆了摆手。
“不过这些评论终究是后人的趣谈。”
“朕治理天下,自有朕的章法。只是这般看待历史的角度,倒是让朕觉得很是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