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乃百官之首,理当为朕分忧。*e*z.k,a!n?s`h/u-._n¨e·t\此等依律断案之事,由他先行把关,既能确保律法公正,亦能提高朝廷运转之效。”
最后的话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宣告了他对权力分配和帝国机器运行的新思路。
蒙毅心中豁然开朗,同时也感到一阵凛然。
陛下此举,看似分权,实则是更高明的控权!
将繁琐的司法复核交予张良,既减轻了自身负担,又能让丞相府与廷尉府在具体事务上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而最终的裁决权,依然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这份对权力本质的理解和运用,已臻化境。
“臣……遵旨!” 蒙毅心悦诚服,再次深深叩首。·x`i¨a?o*s¨h,u.o¢y+e¢.~c-o-m.
蒙毅交出郎中令的印绶之后,便离开了章台宫。
殿内重新恢复了近乎凝滞的寂静,唯有烛火跳跃,在堆积如山的简牍文书上投下晃动的光影。
赵凌的目光并未收回,仿佛穿透了紧闭的宫门,他指尖轻轻敲击着冰冷的御案,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片刻后,那敲击声戛然而止。
“宣彻武侯王贲,即刻入宫觐见。” 赵凌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
侍立在阴影处的内侍无声领命,迅速退下。
赵凌重新拿起朱笔,却并未蘸墨,只是凝视着笔尖,思绪翻涌。·墈?书,屋¢小.说-枉¢ +唔¢错/内?容\
彻武侯王贲可是他的亲舅舅!
围困咸阳、兵临城下那日,这位舅舅在局势尚未分明的情况之下依旧带兵力挺他,立下了无可争议的从龙首功!
这份血脉相连的亲情与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的恩义,赵凌从未忘却。
然而,当上皇帝之后,他不得不考虑更多。
王家,一门两侯,位极人臣!更有皇太后出自王家,母仪天下。
外戚之势,已然煊赫至极!
这半年来,赵凌刻意未将最核心的权柄交予王家,甚至让王贲这位战功赫赫的猛将交出了兵权,未尝没有一丝平衡与压制的帝王心术在其中。
他需要观察,需要确认。
然而王家所展现出的姿态,堪称明哲保身的典范。
王翦早已功成身退,悠游林泉,不问世事,更是力挺赵凌,劝谏皇太后。
王贲交出兵符后,竟真如闲云野鹤,不是去尚学宫给那些年轻的士子们讲讲兵法韬略,便是寻一处清幽水畔,执竿垂钓,怡然自得。那份放下屠刀、甘于平淡的从容,绝非作伪。
这姿态,还不够明显吗?他们已然在用行动向新帝表明:王家无意揽权,更无恃宠而骄之心,所求不过家族安宁,子孙绵长。
赵凌放下朱笔,心中那最后一丝因外戚而起的顾虑,也随之消散。
他并非刻薄寡恩之君,岂能因王家功劳太大、血缘太亲,便去刻意打压?
岂不寒了功臣之心,冷了血脉之情?
俗语有云:最香不过龙肉,最亲不过娘舅!
这份骨肉亲情,在冰冷的权力场中,显得尤为珍贵。
让舅舅“歇息”了半年,既是观察,也是保护。
如今尘埃渐定,是时候让这位定鼎江山的功臣,重新肩负起应有的重任了。
还有什么位置,比掌控皇宫禁卫,这座帝国心脏的最后屏障更能体现绝对的信任?
唯有将这把守护身家性命的利剑,交到血脉至亲,且深谙进退之道,忠诚无可置疑的王贲手中,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
不多时,殿外传来沉稳有力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