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们的生命线。”
“明白。”
第四章:星尘一号的启航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和无数次的测试、修改,“星尘一号”无人勘探飞船终于在月球背面的一个专用发射场准备就绪。
它的外形并不像传统的火箭那样粗壮,而是显得有些“纤细”。主体是一个圆柱形的舱段,前端是密集的传感器和通讯天线,中部是核心的控制单元和能源系统——一个实验性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雏形,后端则连接着几具姿态调整用的离子发动机。在它的侧面,搭载着一个小型的机械臂和几个样本舱。
这并不是一艘完美的飞船,它的核聚变发动机效率还很低,只能提供有限的推力用于轨道调整和加速;它的通讯系统也采用了传统微波和量子通信的混合方案,以确保在远距离下至少能传回关键数据;它的目标也很明确——前往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的“阿瑞斯-7”小行星,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勘探任务。
发射当天,月球基地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聚集在控制中心或者附近的安全区域,观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李昂站在控制台前,脸色平静,但紧握的拳头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各系统检查完毕,状态正常。”
“通讯链路畅通,地球总部和深空网络支持到位。”
“核聚变发动机预热完成,能量输出稳定。”
张倩逐一汇报着各项数据。
“‘星尘一号’,准备就绪。”李昂深吸一口气,下达了命令,“启动发射程序。”
随着一声令下,发射场的巨大电磁弹射装置再次启动。但这一次,没有了之前货运舱发射时的巨大轰鸣,只有一种低沉的、仿佛来自大地深处的震动。“星尘一号”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沿着轨道缓缓加速,然后如同离弦之箭一般,悄无声息地冲入太空,很快便消失在茫茫星海中。
控制中心里,短暂的寂静之后,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声。
“成功了!李总,我们成功发射了!”张倩激动地说。
李昂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通知地球总部,‘星尘一号’已顺利启航。让我们祈祷它能带回我们想要的东西。”
“星尘一号”的启航在行业内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相比“天穹动力”的“火种”计划,似乎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毕竟,这只是一艘无人探测器,而且目标小行星“阿瑞斯-7”并不算是最热门的候选目标。
李昂对此并不在意。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星尘一号”需要在太空中独自飞行数月,穿越无数未知的风险,然后准确地抵达目标小行星,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探测任务。
在等待“星尘一号”传回数据的日子里,李昂并没有闲着。他一方面关注着月球基地的氦-3开采运营,另一方面,开始着手规划“深空勘探计划”的第二步——如果“星尘一号”成功,那么下一步是否要进行载人的深空探测,或者建造更大型的无人勘探站?
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天穹动力”的“火种”计划进展。据公开消息,“火种”号探测器已经顺利抵达目标小行星附近,并开始进行初步的探测,似乎传回了一些“令人兴奋”的数据,但具体内容并未详细披露。
“他们在吊胃口。”张倩看着关于“天穹动力”的新闻,对李昂说,“想等拿到更有分量的数据再一起公布,从而最大化市场效应。”
“很有可能。”李昂点点头,“但我们也有我们的节奏。‘星尘一号’的数据才是关键。”
第五章:来自深空的信号
时间一天天过去,“星尘一号”在太空中孤独地航行着。它不断向地球传回自身的状态数据,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直到六个月后,它终于抵达了“阿瑞斯-7”小行星附近。
“距离‘阿瑞斯-7’还有10万公里,正在进行减速和轨道调整。”
“传感器阵列启动,开始对目标天体进行全方位扫描。”
控制中心里,气氛再次紧张起来。李昂和团队成员们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
“阿瑞斯-7”是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石质小行星,外观呈现出一种暗红色,表面布满了撞击坑。
“光谱分析结果出来了!”一位负责数据分析的工程师突然喊道,“李总,张主管,你们看!这颗小行星的表层土壤中,除了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外,还含有异常高浓度的……锂-7和硼-11!”
“锂-7和硼-11?”李昂和张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这两种元素单独存在并不稀奇,但它们的组合却意义非凡。锂-7和硼-11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