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的瞬间,藏在里面的led灯亮起,映出布料上印着的二维码。有记者扫了码,屏幕上跳出一段视频:仓库里的残次面料被分类,设计师们讨论改造方案,最后是林深母亲坐在老缝纫机前,演示传统打籽绣针法。
发布会结束后,周明远把林深叫到办公室。他递过来一份文件,是品牌与环保组织的合作协议。\"下周开始,你的'循环计划'正式启动。\"他顿了顿,\"但我有个条件,把你母亲请来做工艺指导。\"
三个月后,工作室变成了开放式空间。周末常有客户带着旧衣来,在母亲和裁缝们的指导下缝补改造。林深开发的菌丝面料终于量产,做成的风衣挂在橱窗里,旁边摆着客户改造的旧牛仔裤——裤腿裁成流苏,缝上了从旗袍上拆下的盘扣。
那天傍晚,林深收到母亲发来的照片:老洋房的晒台上,晾着一排五颜六色的衣服,有他小时候的校服,有改造礼服剩下的边角料做的小围裙,还有周明远送来的、让母亲补袖口的西装。
手机响了,是周明远。\"商场那边说,循环系列的预约排到下个月了。\"他的声音带着笑意,\"对了,我妈让我问问,她那件六十年代的布拉吉,能不能请你母亲帮忙改改?\"
林深望向窗外,夕阳把工作室的玻璃窗染成暖金色。穿堂风拂过,挂在天花板上的布料样本轻轻摇晃,有真丝的流光,有棉布的质朴,有菌丝面料的哑光,像无数条河流,最终汇入同一片海洋。
他想起大学毕业设计答辩时说的话:\"真正的可持续,不是创造完美的新东西,而是让每一件旧物都能找到新的生命。\"此刻这句话在工作室里回荡,混着缝纫机的嗒嗒声,变成最动听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