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是本地阿姨编的杯垫和茶叶罐;连住两晚以上,免费参加后山的采茶体验,炒好的新茶可以带走。”他顿了顿,有点犹豫地补充,“就是采茶师傅那边,说每天最多带五个人,多了怕照顾不过来,坏了名声。”男孩点头:“宁少勿滥。我们要的不是人多,是客人回去后会说‘云栖的采茶体验,是我住过最认真的’。”
突然响起的消防警报让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工程部的李工举着测试器跑出来喊:“别慌,是最后一次全系统检测!”警报声里,客房部的姑娘们已经开始行动:林晓抱着应急手电筒冲进楼梯间,按规定要在90秒内打开所有安全通道的门;张晓则跑到每层楼的消防栓前,确认水带能在30秒内接好——这些动作她们已经练了二十遍,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行云流水,手腕上的表针走了无数圈。傍晚时分,试营业前的最后一场模拟入住开始了。设计师老陈扮演挑剔的客人,他故意在客房里打翻了水杯,看保洁员是否能在三分钟内带着干净抹布和防滑垫赶来;又在餐厅里说“这糯米团子太甜”,测试服务员会不会笑着回应“那我让厨房给您换份咸口的笋丁包,是本地的早笋做的”。当他指着庭院里那棵歪脖子树问“这树有多少年了”时,管家小陈流利地答:“据村里老人说,大概有八十多年了,抗战时躲过炮弹,去年又扛过台风,您看这树干上的疤,都是故事呢。”老陈点点头,对着监控镜头比了个ok的手势。夜幕降临时,所有测试终于结束。团队成员们坐在庭院里的石凳上,手里捧着老周煮的绿豆汤。男孩看着大家脸上的疲惫,突然想起半年前第一次带他们来看这座破落的老宅院时,有人小声嘀咕“这漏雨的房子能改成啥样”。而现在,那些掉漆的木门被改成了推拉式的,既保留了老木头的肌理,又能完全打开看山景;坍塌的西厢房变成了玻璃花房,里面摆着从村民家收来的旧陶罐,插着山里采的野菊花;连那口废弃的老井,都被改成了水景,井水倒映着天上的云,倒像是云真的栖在了院子里。“官网的试营业海报换上去了吗?”男孩问小林。小林点开手机页面,晨光中的宅院笼罩在薄雾里,像水墨画里刚晕开的几笔,一行小字在底部轻轻晃:“七月初七,等风也等你。”远处的山影渐渐融进暮色,庭院里的灯笼一个个亮起来,暖黄的光透过木格窗,在青石板上拼出细碎的图案。男孩端起绿豆汤喝了一口,甜意从舌尖漫到心里——那些熬过的夜、吵过的架、反复修改的方案,此刻都变成了这碗汤里的糖,不多不少,刚好够让人想起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把一座老房子变成一个能装下故事的地方。“明天开始,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他站起身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最后七天,咱们把每个细节磨得像这院里的老石头——看着温润,摸着扎实。”风从竹林里穿过来,带着晚归鸟儿的叫声,灯笼在风里轻轻摇晃,像在点头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