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宅院的新生
晨雾还没散尽时,莫干山深处的那座老宅院已经醒了。_小_说*宅· `追¢最.新?章′节¨青石板路上落着几片昨夜的梧桐叶,被穿布鞋的保洁员轻轻扫到墙角。穿堂风带着山涧的潮气掠过雕花窗棂,卷起廊下悬着的蓝印花布帘,露出里面锃亮的红木八仙桌——再过三小时,这里就要挤满前来道贺的宾客。
陈默站在正厅的月洞门边,指尖划过斑驳的门柱。这根木头比他爷爷的年纪还大,三个月前还裹着厚厚的蛛网,如今被砂纸细细打磨过,露出温润的棕红色肌理,像块浸了岁月的琥珀。设计师说这叫"时光的包浆",他不懂这些文绉绉的词,只知道站在这里时,手机里不断弹出的二手车交易提醒仿佛隔了层毛玻璃,远得像上辈子的事。
"陈总,剪彩的红绸带都系好了。"运营总监林姐的声音把他拽回现实。她手里捏着份名单,鬓角别着支银质发簪——那是民宿定制的员工头饰,仿古样式却缀着小巧的珍珠,晃得人眼睛发亮。
陈默点点头,目光越过她肩头望向庭院。昨天刚铺的青苔石径被洒了层清水,泛着湿漉漉的光。东西厢房的屋檐下挂着两排灯笼,米白色的灯罩上印着篆书的"云栖"二字,那是他们熬了七个通宵才定下的名字。最妙的是中庭那棵老桂花树,施工队特意搭了防护架才保住它,此刻枝头竟缀着星星点点的嫩黄,像是知道今天有喜事。?狐+-?恋;文?学1 ?°?更?{新,最¢全¥?×
十点整,第一辆黑色轿车碾过门外的碎石路。陈默快步迎出去,车门打开时先伸出只锃亮的黑皮鞋,接着是张笑成弥勒佛的脸——是那位投了三百万的王总。"小陈啊,你这地方藏得够深!"老王拍着他的背,眼睛却早被门楣上的木雕吸住了,"这龙纹得有几十年了吧?"
"民国时候的手艺,"陈默笑着侧身,"师傅说这叫'游龙戏珠',特意请了东阳的老匠人修复的。"说话间,更多车辆陆续抵达,穿西装的官员、扛摄像机的记者、戴金丝眼镜的设计师们鱼贯而入,把不大的天井挤得满满当当。
剪彩仪式在十一时准时开始。红绸落下的瞬间,林姐安排的民间乐队突然奏响《步步高》,唢呐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也把气氛推到了高潮。县旅游局的李局长握着剪刀不肯放,对着镜头说个不停:"莫干山不缺民宿,但缺这样有魂的民宿。小陈这个项目,把老宅子盘活了,也把我们当地的文化盘活了!"
陈默站在人群里,忽然看见人群后排有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三个月前在莫干山卖茶叶的阿婆,此刻正踮着脚往里瞧,蓝布头巾上还沾着些茶叶末。他走过去递了杯刚泡的野菊花茶:"阿婆,进来坐啊,今天管够。??兰#兰??文?±/学? ±±更¨?=新′最¨(快![|"
"不了不了,"阿婆慌忙摆手,眼睛却直勾勾盯着厢房的竹编屏风,"我就是来看看。你这房子修得真好,比我小时候见的还气派。"她说着从布兜里掏出个油纸包,"自家炒的龙井,给你尝尝。"
茶香混着桂花香漫过来时,陈默忽然想起第一次来这里的模样。那天暴雨刚过,院子里积着水,墙角爬满了牵牛花。当时他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心里却像揣着团火——就像现在,看着宾客们举着相机在雕花窗前排队,听着厨师长吆喝着端出刚出炉的笋干烧肉,那团火又在胸口旺了起来。
午后的茶歇设在西跨院。阳光透过葡萄架的缝隙,在青石板上织出细碎的光斑。陈默端着茶杯走过,听见几个设计师在争执:"我说要保留土灶吧,你看王总盯着那口铁锅拍了多少张!"另一个反驳:"但恒温酒柜也没少人看啊,昨晚张记者还问哪里能买到同款。"
他忍不住笑了。当初为了保留土灶还是换整体厨房,团队吵了整整三天。最后是林姐拍的板:"让住惯了五星级酒店的客人,也尝尝烧柴火的味道。"现在看来,那口被擦得锃亮的铁锅,确实比进口咖啡机更受追捧。
下午两点,自由参观时间到了。宾客们像潮水般涌向各个角落:有人趴在二楼的美人靠上拍远山,有人在书房里研究墙上的老照片,还有几个孩子围着天井里的石磨打转,非要厨师演示怎么磨豆浆。陈默跟着一群记者往阁楼走,楼梯是新换的实木踏板,踩上去却发出"吱呀"的轻响——那是老木匠特意做的旧,说这样才像老宅该有的声音。
阁楼被改造成了星空房,玻璃屋顶能看见连绵的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