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请村里的老手艺人每周来授课;一间茶事书房,陈列莫干山茶文化的书籍;一间星空画室,晚上能看到山巅的银河。
林薇算了笔账,虽然客房数量减少导致理论最大收入下降,但体验活动可以带来额外收益,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现在住客平均停留15天,要是能增加到25天,餐饮和体验项目的收入能补上客房的损失。”
改造工程启动那天,王木匠送来一副亲手雕的门匾,上面刻着“山语间·共生”。他说这名字比原来多了层意思,人和山,人和人,都要像老宅院的梁柱一样,互相支撑才能立得住。
第一个体验活动推出时,周明捏着一把汗。他们请了山下的老茶农带客人采茶,每人收费两百元,比市场价高了五十。没想到消息放出去,三天就报满了。参加活动的李女士是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她在朋友圈发了自己炒的茶叶,配文:“在莫干山,时间会发芽。”那条朋友圈带来了七个预订电话。
四、风雨同行
连锁品牌的反击来得很快。他们推出了“999元三天两晚套餐”,包含接送服务和标准化体验课。周明在暗访时发现,所谓的采茶体验就是在酒店后花园摘几片叶子,炒茶环节用的是电炒锅。
“客人不傻,他们分得清真假。”陈默指着留言本上的一段话,是位教师写的:“当老茶农说起他爷爷种的第一棵茶树时,我知道这不是剧本里的台词。”
但市场的挤压依然明显。有段时间连续五天入住率不到五成,林薇不得不开始裁员。客房大姐抹着眼泪收拾东西时说:“陈老板,我知道你们难,要是以后好了,还能来给你们帮忙吗?”
那天晚上,陈默在竹林里坐了很久。手机收到条短信,是那位摄影师发来的,他说把在山语间拍的照片做成了摄影集,想寄一本过来。短信最后说:“好的民宿是有生命的,会呼吸,会生长。”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几位住客被困在民宿,陈默请大家到茶事书房喝茶。其中一位是做文旅投资的,他听着客人讲述采茶时的趣事,看着墙上客人和村民的合影,忽然说:“你们在做的不是生意,是在编织一张关系网,把客人和这片山、这里的人连在一起。”
这位投资人没有直接给钱,而是介绍了一个纪录片团队。他们拍摄的《山语间的二十四节气》在网络平台播出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关注。霜降那天,有客人专门带着孩子来体验挖冬笋,说想让孩子知道食物不是从超市来的。
五、新叶
第二年春天,当连锁品牌开始模仿“体验式民宿”时,山语间已经有了新的探索。他们和村里的七户人家签订了协议,客人可以预约到村民家吃家常菜,跟着农户去田里种水稻。
王木匠的手工作坊成了网红打卡点,他收了两个年轻徒弟,都是城里来的大学生。老茶农的儿子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开起了有机茶园,专供山语间的客人采摘。
周明的营销方案里,再也没有“高端”“奢华”这样的词。最新的宣传册上,是位老奶奶教客人包粽子的照片,配文:“在山语间,你不是过客,是归人。”
陈默站在露台上,看着新抽芽的竹林。手机上弹出环球酒店集团关闭部分民宿门店的新闻,他忽然想起刚接手这座老宅院时,设计师说老房子的梁木虽然旧了,但只要用心维护,还能再撑几十年。
山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像谁在轻声说话。他知道商业的竞争永远不会停止,但就像这座老宅院,只要把根扎在土里,向着阳光生长,就总有新叶萌发的时候。
客房大姐后来回来了,带着村里两个待业的姐妹。她们现在不仅做客房服务,还会教客人做笋干。那天陈默看到她们在院子里教几个外国客人包清明粿,笑声穿过木窗棂,落在刚发芽的茶树上,仿佛能听见生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