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阿公的老伴来厨房。阿婆往糯米里加了把本地的黄糖,又切了片青柠摆在旁边:"酸的甜的,要让客人自己选嘛。"那天的试吃会上,大家发现酸芒果配上咸鲜的海葡萄,竟有种海浪拍岸的层次感——先是果酸的清冽,接着是糯米的绵软,最后是海葡萄爆浆的咸鲜,像把整个海棠湾的味道都含在了嘴里。
法国摄影师入住时,管家小周注意到她行李箱的滚轮上沾着珊瑚沙——那是分界洲岛的特产。凌晨五点,当客人推开露台门,发现躺椅旁放着副新的潜水手套,手套上绣着小小的海马图案。"这是我妹妹绣的。"小周在早餐时轻声说,递过去的餐盘垫是用晒干的海草编的,"她在蜈支洲岛当潜水教练,说这种材质特别适合抓礁石。"摄影师的眼睛亮起来,当即请小周帮忙预约潜水行程,镜头盖没关严,晃出的光斑落在小周胸前的工牌上,照片里是片湛蓝的海。
!离店那天,摄影师把速写本送给林深。最后一页画着酸豆树下的场景:晨光里,小周正帮一位老人调整遮阳帽,老人手里的渔网晒得发白,网眼里还缠着片贝壳。画的下方写着法语:"在这里,时间会变成海浪的形状。"林深忽然想起自己刚创业时,在二手车行的角落里养的那盆绿萝——当时总觉得生意做大了要换更好的盆栽,现在才明白,最珍贵的永远是那些带着生活痕迹的东西。就像这速写本的纸页边缘,已经沾了点海棠湾的沙粒。
五、潮声里的新程
开业庆典的烟火有七种颜色,是林深特意要求的——对应着海棠湾七种常见的珊瑚。当金色的烟火在海面炸开时,阿公带着几个渔民抬来个巨大的螺壳,螺壳里盛着用鲛鱼皮包的伴手礼:里面是本地的胡椒粒,渔民自酿的椰子酒,还有张手绘的潮汐表。"住客要是赶上大潮,拿着这个能找到最好的赶海点。"阿公的烟斗在夜色里亮了亮,火星落在他胸前挂着的渔获护身符上,"大海的礼物,要懂得分享。"
深夜的露台酒会还在继续,林深却悄悄溜到沙滩上。他脱了鞋踩在微凉的沙子里,海水漫上来时,能感觉到脚趾缝里钻着细小的贝壳。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莫干山民宿发来的照片:当年他亲手种下的桂花树,现在已经高过了屋顶,树下的石桌上还摆着那套粗陶茶具。照片里的留言本翻开着,最新的一条是:"这里的月亮,和三亚的一样圆。"他想起莫干山的管家说过,有客人专门带着海棠湾民宿的贝壳门牌来打卡,说要集齐"山海之证"。
第一缕晨光爬上防波堤时,林深站在客房门牌前。每个门牌都是用那几艘废弃渔船的木头做的,阿福在上面刻了不同的星座,当阳光斜照时,门牌号会变成海浪的形状。他摸着那块刻着猎户座的门牌,忽然想起二十岁生日那天,在汽修厂的屋顶看星星,当时最大的梦想是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而现在,他给这片海建了个能看星星的家。门牌边缘被打磨得光滑,却故意留下几道船木原有的裂痕,像在诉说那些与海相伴的岁月。
工程总监的汇报声打断了思绪:"智能灌溉系统调试好了,能根据椰树的蒸腾量自动浇水。"林深点点头,目光却被沙滩上的景象吸引——几个早起的客人正跟着阿公捡贝壳,小周举着相机跑前跑后,朝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串搁浅在沙滩上的贝壳。远处的私人泳池泛着蓝宝石般的光,池底用马赛克拼的海浪图案,在阳光下仿佛真的在流动。有位客人站在池边伸懒腰,浴巾上印着民宿的logo:一片海浪托着颗星星。
"林总,第一批客人的早餐准备好了。"餐饮总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深转身时,看见端盘的服务生戴着新做的领结,领结上绣着小小的海浪纹——那是小周昨晚带着员工连夜绣的。海风再次吹来,带着新烤的面包香和远处的潮声,他忽然明白,所谓高端,不过是把对生活的热爱,酿成让每个人都能醉在其中的海风。就像此刻餐桌上的咖啡,杯沿沾着的不是糖霜,而是磨碎的本地椰子壳,喝起来有淡淡的焦香。
沙滩上的脚印很快会被潮水抚平,但有些东西会留下来:酸豆树的年轮里新增的那一圈,贝壳门牌上被手指磨出的包浆,还有客人留言本里那些关于大海和温暖的句子。林深望着渐渐热闹起来的海滩,觉得自己就像个守灯塔的人,不必追着海浪跑,只需在每个夜晚,点亮一盏能让人记住的灯。他抬手看了看表,七点整,正是莫干山的桂花开始散发香气的时刻,而海棠湾的第一班渔船,已经载着晨光驶向深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