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108集:海外布局

第108集:海外布局

三颗星。小陈凑过来看:"晓姐,莉娜这样的'非主流'能行吗?"苏晓合上笔记本:"当年爷爷在上海创业时,用的还是石库门里的裁缝机呢。"

四、阁楼里的"长城"

装修期赶上了法兰克福的秋雨。阁楼里没有暖气,团队成员穿着羽绒服趴在地上贴地砖。苏晓亲自爬上脚手架粉刷墙壁,德国油漆工海因茨大叔直摇头:"从没见过老板自己干活的。"她笑着用刚学会的德语回答:"在中国,我们叫'以身作则'。"

,!

最棘手的是网络布线。德国供应商报价是国内的三倍,托马斯建议找本地小公司,但苏晓坚持用通过国际认证的中国品牌:"这不是省钱的问题,是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标准。"当工程师们看到来自深圳的设备包装上印着"中国制造2025"时,海因茨大叔偷偷拍了张照片发给儿子:"看看,中国人把卫星都送上天了。"

开业前一晚,团队在阁楼里开"誓师大会"。苏晓把从国内带来的"苏"字红灯笼挂在拱顶下,灯光照亮了墙上新挂的两幅画——左侧是苏承宗时代的上海纱厂全景图,右侧是莉娜绘制的"中德商业桥梁"涂鸦。她举起青瓷茶杯:"爷爷当年在石库门创业时,门口挂的是块手写木牌。今天我们在美因河畔,也要竖起属于苏家的旗帜。"

小陈突然指着窗外惊呼:不知何时,米勒太太带着邻居们在楼下摆起了长桌,桌上放着德国香肠和啤酒,老太太正举着喇叭用德语喊:"欢迎中国邻居!"莉娜翻译道:"她说要给我们办'乔迁酒会'。"苏晓眼眶一热,突然明白父亲那句"扎根"的深意——不是把国内的模式复制过来,而是像种子一样,在异国土壤里找到与阳光雨水对话的方式。

五、第一单的"破冰锤"

办事处开业第三天就迎来了第一个潜在客户——做汽车配件的施密特先生。他穿着传统的巴伐利亚皮裤,进门就盯着墙上的苏承宗照片:"这位先生的领带很特别,像我们慕尼黑的啤酒节彩带。"苏晓抓住这个细节,立刻让莉娜泡了苏州茉莉花茶:"施密特先生,您知道吗?这种花茶需要用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就像我们对待合作的态度——保持开放,又不失本味。"

谈判卡在付款方式上。施密特坚持30天账期,而团队的底线是15天。会议室里气氛僵持时,苏晓突然站起来:"施密特先生,我们想请您看样东西。"她打开笔记本电脑,播放的不是商业ppt,而是苏承宗当年在上海创业的纪录片片段——老上海的街景里,年轻的苏承宗正用算盘核对着每一笔订单,字幕上写着:"1947年,第一笔海外订单采用的是'见单即付'。"

"这是我们家族的商业原则,"苏晓关掉视频,"不是不信任,而是对每一笔承诺的尊重。"施密特沉默片刻,突然笑了:"我祖父当年在纽伦堡开作坊时,也坚持'钱货两清'。"他伸出手,"成交。但我有个条件——下次带我去苏州看看,我想知道能种出这么香茶叶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订单签下的那一刻,小陈激动得差点把茶杯碰倒。苏晓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街灯,想起临出发前苏明远塞给她的那块老怀表——表盖内侧刻着"守正出新"四个字。此刻,怀表在她口袋里轻轻跳动,像一颗来自东方的心脏,在莱茵河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拍。

六、深夜里的"越洋电话"

第一个月的财务报表出来时,赤字比预想的多了20%。小林对着电脑屏幕叹气,莉娜把涂鸦本摔在桌上:"那些德国供应商就是欺负我们是新来的!"苏晓没说话,只是拨通了父亲的越洋电话。

"爸,法兰克福的雨好像比上海的更冷。"她尽量让语气轻松。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苏明远的声音带着清晨的沙哑:"你爷爷当年在重庆躲轰炸时,办公室屋顶还是漏的。记得他说过什么吗?'屋檐再小,能遮雨就是家;市场再难,有诚意就能开道。'"

挂了电话,苏晓走到窗边。远处的商业银行大厦灯火通明,而他们阁楼的灯光显得格外微弱。但她突然想起白天路过罗马广场时,看到的那些从石缝里钻出来的蒲公英——再坚硬的城市肌理,也挡不住生命寻找阳光的力量。

她转身对团队说:"明天开始,我们分成三组:托马斯去供应商那里蹲点,看看他们的真实成本;莉娜带着你的艺术家朋友,去地铁站做我们的品牌快闪;我和小陈去拜访中资企业协会。"她拿起桌上的青瓷茶杯,"爷爷说过,做生意就像泡茶,第一遍水可能涩,但别急,第二遍、第三遍,味道就出来了。"

凌晨三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