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125集:艰难起步

第125集:艰难起步

,也不太愿意浪费时间。

苏晓没有气馁,她诚恳地说:“王教授,我们知道这很难,所以才来向您请教。我们不是想一蹴而就,而是真心想进入这个领域,为国家的新能源事业做些事情。我们愿意投入时间,投入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决心去学习,去突破。您的研究是基石,我们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探索产业化的可能。”

她没有过多强调商业利益,而是突出了“决心”和“贡献”,这让王教授的态度稍微松动了一些。接下来的时间里,苏晓详细介绍了集团的实力、资源以及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团队成员也拿出了前期做的一些基础研究和市场分析。

或许是苏晓的坚持和团队的专业度打动了王教授,或许是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真正落地,最终,王教授答应给他们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并推荐了几个他认为值得关注的技术方向和难点。

这次拜访虽然没有立刻获得核心技术,但让苏晓团队看到了希望。他们明白了,敲开技术的大门,靠的不是名气和金钱,而是真诚、专业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接下来的日子,苏晓带着团队跑遍了国内多个城市,拜访了十多位专家。有时为了见一位忙碌的院士,他们在实验室外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为了一个技术细节,他们要反复沟通、请教,甚至带着问题回去研究后再登门。

在一次前往南方某科研院所的拜访中,他们遇到了更大的挑战。该所的李工是储能电池封装技术的专家,但性格耿直,说话不留情面。

“你们想做储能材料?连最基本的材料相容性测试标准都没搞清楚,就敢谈产业化?”李工看着他们带来的初步方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多处漏洞,“还有这个成本估算,太理想化了!新型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良率低,成本控制是个大难题,你们考虑过吗?”

面对李工的“炮轰”,团队里的年轻成员有些沮丧,甚至有人小声嘀咕:“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是不是真的太莽撞了?”

苏晓却挺直了腰板,认真地记录下李工指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抬起头,眼神坚定:“李工,您指出的问题非常关键,正是我们欠缺的。¢秒a章·}节?小.说^网? _首¤发1o我们来,就是为了学习这些‘不行’的地方。您的批评越直接,对我们越有帮助。我们不怕问题,就怕不知道问题在哪。”

她的坦诚和冷静让李工刮目相看。接下来,李工不再是批评,而是开始耐心地讲解封装技术的要点、常见的技术陷阱以及成本控制的思路。临走时,李工拍了拍苏晓的肩膀:“小姑娘,有魄力。这条路难,但如果你们真能沉下心来解决这些问题,未必没有机会。”

这些拜访,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时点亮的一盏盏明灯。苏晓团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梳理出了技术攻关的难点和路径,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起了初步的行业人脉,为后续的技术合作打下了基础。苏晓明白,技术门槛虽高,但并非不可逾越,只要有决心、有方法、肯学习。

第三章:推广与破冰

技术攻关是内功,市场推广则是外功。当苏晓团队在实验室里为了一个配方、一项工艺绞尽脑汁时,市场部门的同事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苏经理,我们做了市场调研,结果很不乐观。”市场部主管张力拿着一份报告,面色凝重地找到苏晓,“大部分目标客户,对‘新能源储能材料’这个概念非常模糊,甚至没听说过。当我们介绍产品优势时,他们第一反应是‘可靠吗?’‘有必要吗?’,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选择他们熟悉的铅酸电池或者传统锂电池储能方案。”

“认知度低,信任度更低。”苏晓揉了揉眉心,这正是她最担心的问题。技术可以慢慢攻克,但市场认知的建立,需要时间和大量的投入,而且效果往往难以预料。

“我们得想办法提高曝光度,建立信任。”苏晓思考着,“传统的广告投放可能效果不大,因为目标客户群体太专业,而且他们更看重实际效果和权威背书。”

她召集市场团队开会,头脑风暴。最终,他们制定了一套“组合拳”策略:

首先,聚焦行业展会和论坛。苏晓亲自带队,参加了国内几个重要的新能源展会和储能技术研讨会。他们的展位设计简洁而专业,重点展示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初步的实验室数据。苏晓还主动争取到了在论坛上发言的机会,向行业内人士介绍苏半城集团在储能材料领域的布局和愿景。

第一次参展,效果并不理想。很多人只是路过看看,很少有人停下来深入交流。但苏晓没有放弃,她带着团队主动出击,向每一个可能的潜在客户介绍产品,发放资料。有一次,为了向一位新能源电站的技术负责人介绍产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