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苹果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小林和赵丽的果园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不少周边城市甚至外地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交流。!q\d?h~b_s¢.!c?o,m\
这天,小林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自称农业专家的张教授打来的,说对他们果园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想带着团队来做个调研,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合作的项目。小林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和赵丽商量。
小林对赵丽说:“丽啊,有个农业专家张教授要带团队来咱果园调研,说不定能有大合作呢。”
赵丽也很兴奋:“真的呀?那可太好了,咱可得好好准备准备,把咱果园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于是,两人带着大家把果园和博物馆里里外外都收拾了一遍,还准备了详细的资料。
张教授一行人来了之后,对果园和博物馆赞不绝口。在参观过程中,张教授看到了果园里一些正在使用的新型灌溉设备,便问小林:“林老板,你们这灌溉设备看着挺先进的啊,是从哪儿引进的?”
小林笑着回答:“张教授,这是我们自己根据果园的实际情况改良的,用着可方便了,还能节省不少水呢。”
张教授听了,微微点头,但旁边一个年轻的助手却小声嘀咕了一句:“自己改良的?能有多好,别是瞎折腾吧。”
这话被赵丽听到了,她心里有点不舒服,但也没说什么。
参观完后,大家坐下来交流。张教授提出了一些关于苹果种植技术创新和果园生态保护方面的建议,小林和赵丽都觉得很有道理,认真地记录下来。可说着说着,那个助手又说话了:“我觉得你们这博物馆虽然想法不错,但展示的内容还是太简单了,没有什么深度。”
小林解释说:“我们也是刚开始做,很多东西还在慢慢完善,以后肯定会更丰富的。”
助手却不依不饶:“要做就做好嘛,一开始就应该高标准严要求,不然怎么吸引更多人来,怎么体现苹果文化的内涵呢?”
赵丽终于忍不住了,说:“我们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做呀,大家都很努力了,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尽善尽美。”
现场气氛一下子有点尴尬,张教授赶紧打圆场:“哎呀,大家都是为了果园好,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咱们慢慢商量。”
等张教授他们走后,赵丽还是有点生气:“小林,你说那个助手怎么回事啊,老是挑刺儿,好像咱们这果园和博物馆就做得一文不值似的。”
小林叹了口气:“别生气了,丽。人家可能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咱们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赵丽嘟囔着:“就算有意见,也不能那么说呀,感觉就是瞧不起咱们。”
小林拍了拍赵丽的肩膀:“好啦好啦,别往心里去了。咱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用事实说话。”
过了几天,果园里又出了一件事。村里有个叫刘婶的,平时和赵丽关系还不错。刘婶家的孩子想找个兼职,刘婶就想到了赵丽这儿,想让孩子来果园帮忙。
赵丽想着都是一个村的,能帮就帮,就答应了。-5·4*看,书¢ ¨追~最`新/章^节-让刘婶家孩子跟着王刚一起负责苹果酒酿造车间的一些简单工作。
可是没几天,王刚就来找赵丽了:“丽姐,刘婶家孩子好像不太适合在这儿工作啊,总是毛手毛脚的,今天差点把一缸苹果酒原料给弄洒了。”
赵丽一听,赶紧说:“哎呀,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啊。我去说说他。”
赵丽找到刘婶家孩子,温和地说:“孩子啊,在这儿工作可得小心点,苹果酒酿造可容不得马虎,你要是再这样,我可不敢让你继续干了。”
那孩子低着头不说话,等赵丽走了,他就给刘婶打电话,委屈地说赵丽凶他,还说不想干了。
刘婶一听,就急了,跑到果园找到赵丽:“赵丽啊,你怎么能这么对我家孩子呢?他还小,不懂事,你就不能多担待点吗?”
赵丽愣了:“刘婶,我没怎么着他呀,就是好好跟他说让他工作小心点,他差点把苹果酒原料弄洒了,这可不是小事。”
刘婶哼了一声:“就你那苹果酒重要,我家孩子就不重要了?你这是欺负人呢。”
赵丽也有点急了:“刘婶,你这说的什么话呀,我是为了孩子好,也是为了果园的工作着想。”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小林听到声音赶了过来,了解情况后,赶紧对刘婶说:“刘婶,您别生气,赵丽也是着急了点。孩子还小,我们再慢慢教他。您也跟孩子说说,让他工作上多用心。”
刘婶看在小林的面子上,气呼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