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硝烟与红妆·1937年9月29日
1937年9月29日,破晓时分的郑集镇被一层朦胧的晨雾笼罩,却难掩街道上浓烈的喜庆气息。*天*禧¢晓!税.网^ _已·发¢布+罪^歆+漳′结/青石板路早己被清扫得纤尘不染,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悬挂起大红灯笼,红绸带顺着屋檐垂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沿街商铺的门板上,新贴的对联墨迹未干,“同心同德抗敌寇,鸾凤和鸣谱新章”的字句苍劲有力,将家国大义与儿女柔情融为一体。
杜家老宅前,三十六响礼炮轰然炸响,惊散了薄雾。杜承渊身着笔挺的灰布军装,肩章上的铜制徽章擦得锃亮,胸前佩戴的大红花娇艳欲滴。他翻身上马,腰间的镀镍勃朗宁手枪随着动作轻晃,折射出冷冽的光。“出发!”随着一声令下,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寇楼村进发。
队伍最前方,八名士兵高举写有“杜”字的朱红大旗,旗面绣着金色盘龙,在风中猎猎作响。紧随其后的是二十西人的唢呐队,铜喇叭吹出的《百鸟朝凤》曲调高亢激昂,与锣鼓声交织成一片欢腾。抬着彩礼的队伍足有百米长,樟木箱上系着红绸,箱角压着银元,碰撞出清脆声响;金丝楠木食盒里装满龙凤饼、蜜饯果脯,香气西溢。由德械精兵组成的护卫队身着崭新军装,头戴钢盔,怀抱步枪,如钢铁长城般护卫在队伍两侧。`l^u_o¢q`i\u.f_e?n¢g~.¢c^o¢m′
行至半途,天空突然飘起细雨。杜承渊抬手示意队伍稍作停留,他翻身下马,从随从手中接过油纸伞,亲自走到武月如的花轿前。轿帘轻启,露出武月如戴着凤冠的侧脸,珍珠流苏随着动作轻颤:“下雨路滑,你小心些。”她轻声叮嘱,声音里带着新婚的羞涩与担忧。杜承渊嘴角上扬:“放心,今日定要风风光光迎你过门。”
就在迎亲队伍即将抵达寇楼村时,远处突然传来密集的枪炮声。杜承渊脸色骤变,抬手示意队伍隐蔽。他举起望远镜,只见村口硝烟弥漫,日军的膏药旗在火光中若隐若现。“保护花轿!”他拔出配枪,眼中闪过寒光,“陈铁成,带一队人从左翼迂回,我率主力正面突击!”
战斗一触即发。杜承渊骑着战马冲锋在前,子弹擦着耳边飞过,他却浑然不觉。迎亲队伍中的德械精兵迅速展开阵型,MP18冲锋枪喷出火舌,压制住日军的火力。杜承渊瞥见武家大院城墙上的一抹红色身影——武月如手持双枪,正带领士兵反击。她的红色嫁衣早己沾满硝烟,凤冠歪斜,却依旧身姿矫健。
“月如!”杜承渊大喊一声,策马冲进敌阵。他挥舞着手枪,接连击毙三名日军。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经过半小时的激战,日军终于抵挡不住,丢下数十具尸体仓皇逃窜。~墈`书-屋? ?更?芯,嶵·筷+
杜承渊翻身下马,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城墙。武月如扔掉手中打空子弹的手枪,扑进他怀里,泪水混着硝烟滑落:“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来。”杜承渊紧紧拥住她,感受着怀中柔软而坚定的身躯:“我说过,要亲自接你回家。”
简单休整后,武月如回到绣房重新梳妆。铜镜前,喜娘小心翼翼地为她重新戴上凤冠,换上崭新的嫁衣。这件嫁衣由苏州绣娘耗时半月制成,正红色软缎上,百鸟朝凤的图案采用盘金绣技法,每一根金线都经过九道工序,在烛光下流转着华贵的光晕。珍珠流苏垂在脸颊两侧,将她的面容衬托得愈发娇艳。
郑集镇的婚礼现场早己布置得美轮美奂。镇中心的广场上,用红绸和松枝搭建起三丈高的喜棚,棚顶悬挂着数百盏走马灯,灯面上绘着牛郎织女、并蒂莲等吉祥图案。戏台前,从徐州请来的戏班子正在表演《龙凤呈祥》,饰演刘备的老生嗓音清亮,引得台下宾客阵阵喝彩。
申时三刻,迎亲队伍终于抵达。杜承渊牵着武月如的手,踏着红毡走向喜台。两人身后,撒喜糖的孩童嬉笑奔跑,五彩纸屑漫天飞舞。喜台之上,高挂着“囍”字红绸,两侧对联写着“战地结同心铁血柔情昭日月,危局成佳偶丹心壮志护山河”。
“一拜天地!”司仪的声音高亢激昂。杜承渊与武月如转身,朝着东方深深鞠躬。此时,天空恰好放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两人身上,仿佛天地都在为这对新人祝福。
“二拜高堂!”杜承渊的舅舅和武月如的父母端坐于太师椅上。老人眼中含泪,欣慰地看着这对抗日情侣终成眷属。武月如跪地奉茶,声音哽咽:“爹,娘,女儿今日成家了。”
“夫妻对拜!”两人相对而立,目光交汇的瞬间,千言万语尽在其中。杜承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