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河面;顶层设置高射机枪,防范空中威胁。
河道中央,工程队日夜施工,浇筑了坚固的水泥墩,并安装了可升降的钢铁闸门。闸门降下时,仅容小型船只通行,大型舰艇则无法通过。为了迷惑敌人,杜承渊还在河口镇周边设置了假码头和伪装炮台,用木头搭建的假火炮整齐排列,吸引日军火力。同时,他从系统中兑换了先进的声呐探测设备,安装在河底,用于监测日军船只的动向。
12月28日,日军派出一支小型舰队,包括两艘炮艇和西艘运输船,试图强行打通运河航道。当舰队进入河口镇水域时,杜承渊通过声呐提前掌握了情报。他下令先按兵不动,等日军舰队进入闸门区后,突然升起钢铁闸门,将舰队截成两段。紧接着,两岸的堡垒火力全开,平射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重机枪的子弹如雨点般倾泻在日军船只上。
日军舰队顿时陷入混乱,炮艇试图反击,但在坚固的堡垒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一艘运输船被炮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船员们纷纷跳入河中。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两艘炮艇被击沉,三艘运输船被俘获,残部仓皇逃窜。河口镇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防线沿线军民的士气。
柳新镇:交通枢纽的绞杀陷阱
柳新镇位于郑集镇正南,是铁路、公路与运河的交汇点,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杜承渊在此打造了“蛛网式”防御系统。以火车站为核心,将废弃的防空洞改造成地下指挥中心,铺设了西通八达的电话线路,连接各个防区。在公路两侧,每隔200米修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碉堡,碉堡之间以地下交通壕相连,形成交叉火力网。
运河渡口处,反坦克壕沟纵横交错,拒马桩密密麻麻排列。镇内的主要街道被改造成巷战阵地,房屋的墙壁上开凿了射击孔,屋顶架设了机枪位。杜承渊还组织百姓将镇内的水井进行改造,部分水井成为隐藏的物资储藏点,部分则作为紧急避难所。同时,他在镇外的树林中设置了多处 ambush 点,配备了迫击炮和火箭筒。
12月30日,日军一支机械化部队沿着公路向柳新镇推进。当先锋部队进入镇外的树林时,杜承渊下达了攻击命令。顿时,迫击炮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火箭筒的火光划破天空。日军车辆纷纷中弹起火,士兵们慌忙下车还击。但在交叉火力的打击下,日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暂时撤退。
黄集镇 - 刘集镇 - 大彭镇:层层递进的纵深防线
黄集镇位于柳新镇西北,杜承渊依托其周边的丘陵地形,修建了环形防御工事。战壕沿着山脊蜿蜒,机枪掩体、迫击炮阵地错落分布。在黄集镇通往刘集镇的道路上,埋设了大量地雷,设置了多重路障。同时,他还在山坡上布置了滚木礌石,一旦日军进攻,这些天然武器将给敌人造成巨大伤害。
刘集镇作为中间节点,承担着物资中转和兵力支援的重要任务,杜承渊在此设立了大型补给站,并部署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补给站内,粮食、弹药、药品等物资分类存放,还有专门的维修车间,用于修理武器装备。为了确保物资运输安全,杜承渊组织了一支由50辆卡车组成的运输队,每天夜间在各防线之间运送物资。
大彭镇紧邻九里山,杜承渊在此构建了最后的屏障。利用山地的天然优势,开凿了盘山交通壕,修建了坚固的地堡群。山顶设置了炮兵观察哨,可俯瞰整个徐州西北平原。当地的石匠们被动员起来,用炸药开山取石,将巨大的石块堆砌在战壕外侧,形成坚固的石墙。同时,杜承渊还在大彭镇周边的村庄建立了情报网络,每村都设有情报员,一旦发现日军动向,立即传递消息。
九里山:天险与工事的完美结合
九里山横亘在大彭镇东侧,是徐州的天然屏障。杜承渊深知此地的重要性,他调动了最精锐的部队在此布防。工程队沿着山体走势,修建了五道防线,每道防线都配备了重机枪、迫击炮和反坦克武器。在陡峭的山坡上,埋设了大量竹签陷阱和滚木礌石;山腰处,挖掘了环形战壕,战壕内设置了防炮洞;山顶则构建了坚固的主阵地,配备了高射炮和探照灯。
为了确保物资供应,杜承渊组织人力开辟了多条山间小道,用于运输粮食、弹药和药品。同时,在山体内部挖掘了大型的地下仓库,储备了足够三个月使用的物资。武月如带领的医护队在山脚下设立了野战医院,医院内设有手术室、病房和药房,还配备了从系统中兑换的先进医疗设备。
此时的系统界面显示:
当前时间:1938年1月5日23:59:00
余额: -48,700元(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