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铁血商城:穿越1937 > 第六十三章:绝地反击与战略转折

第六十三章:绝地反击与战略转折

在复杂海况下执行任务的能力。他们在敌军运输航线附近进行长时间的潜伏,利用先进的声呐系统监测着过往船只的动静。

在一次行动中,“海豹”潜艇部队发现了一支敌军的小型运输船队,船队由两艘运输船和一艘护航舰艇组成。艇长在确认目标后,果断下达攻击命令。6枚鱼雷破水而出,如同离弦之箭,首奔敌军运输船而去。敌军护航舰艇虽然试图进行拦截和干扰,但鱼雷还是精准命中了两艘运输船。剧烈的爆炸瞬间将运输船炸出大洞,船上装载的物资和弹药沉入海底,敌军士兵纷纷落入海中。

驱逐舰编队则专门伏击敌军的小型护航船队,他们利用夜间的掩护,悄悄接近敌军船队。当进入攻击范围后,驱逐舰上的火炮和导弹迅速开火,密集的火力瞬间覆盖了敌军船队。敌军护航舰艇在突如其来的攻击下,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很快就被打得失去了战斗力。杜家军驱逐舰在给予敌军沉重打击后,迅速撤离战场,避免与敌军增援部队发生正面冲突。

在持续两周的时间里,“海豹”潜艇部队和驱逐舰编队相互配合,在敌军运输线上频繁出击,击沉敌军6艘运输船,重创多艘护航舰艇。敌军被迫抽调大量舰艇用于护航,原本用于前线作战的舰艇不得不返回后方保护运输线,这使得敌军前线作战力量受到严重影响。更致命的是,由于燃油和物资供应不足,敌军的坦克和飞机出动频率大幅下降,进攻势头被彻底遏制,杜家军在海上战场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

第六节 全民动员:后方支援的钢铁洪流

敌军的疯狂进攻,彻底点燃了南洋民众心中的抗日怒火,整个南洋大地迅速化作了一座全民抗战的巨大熔炉。在新加坡,这座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了抗日的坚强堡垒。华侨商会紧急行动起来,会长亲自坐镇指挥,迅速组织起了一支由1000辆卡车组成的庞大运输队。这些卡车来自各行各业,有运输公司的专业货运车辆,它们车身坚固,装载量大;也有商户们平日用来运货的卡车,经过简单的改装后,也加入到了运输队伍之中;甚至还有一些私人的豪华轿车,车主们毫不犹豫地将其贡献出来,经过改装用于运输轻便物资。

运输队满载着弹药、粮食和医疗物资,日夜兼程地向着吉隆坡前线进发。为了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司机们分成多个班次,轮流驾驶,人停车不停。在漫长的运输途中,他们面临着敌军空袭、道路损毁等重重困难,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商会还招募了5000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年龄和职业阶层。其中,有年逾花甲、白发苍苍的老华侨,他们虽然身体不再硬朗,但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坚持要为抗战出一份力,在运输队中负责后勤保障和简单的物资分发工作;也有十几岁、充满热血的少年,他们勇敢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抗战之中,在运输途中帮忙传递信息、照顾受伤的司机。志愿者们经过简单的急救和军事运输培训后,毅然奔赴前线,担任担架员和后勤人员。他们用扁担、板车,甚至徒手搬运物资,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毫无畏惧。

第六十三章:绝地反击与战略转折

第六节 全民动员:后方支援的钢铁洪流

在仰光,当地民众自发地组成了“战地救护队”。大街小巷的居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拿出家中的床单、毛巾,细心地将其裁剪、消毒,制作成绷带;许多人还主动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临时医疗点,腾出房间,铺上简易的床铺,为受伤的战士们提供救治的场所。阿依莎大婶带领的救护队由30名缅甸妇女组成,她们不顾自身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在战场上穿梭,抢救伤员。她们背着自制的担架,在战壕之间来回奔走,用当地的草药为伤员止血,用简陋的手术刀取出弹片。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后,救护队在战场上发现了一名重伤的士兵。他的腿部被炮弹碎片击中,伤口血流不止,脸色苍白如纸。阿依莎大婶立刻跪在泥地上,迅速用干净的布条为他进行紧急包扎,同时安慰着:“孩子,坚持住,我们带你回去!”其他队员则小心翼翼地将士兵抬上担架,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地跋涉了数公里,终于将他送到了临时医疗点。在医疗点里,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她们就用煮沸的盐水为伤口消毒,用从深山采摘的草药为士兵敷伤。在她们的悉心照料下,这名士兵奇迹般地脱离了危险。

爪哇岛的学生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发起了“捐血运动”。他们在学校设立了临时献血点,校园里张贴满了醒目的宣传海报,上面用鲜艳的色彩绘制着鼓舞人心的图案和标语。数千名学生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献血。队伍从校园一首延伸到街道上,场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