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杜家军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国加快军事援助交付速度,新一批包括战机、火炮、通信设备在内的军事物资,通过多条秘密航线运往南洋。同时,美国军事顾问团规模扩大,他们深入杜家军各部队,协助改进战术训练与作战指挥体系,但也提出在战后参与南洋部分资源开发的意向。
英国重新评估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不仅加强了在印度的军事部署,还与杜家军建立情报共享机制。双方在海上巡逻、防空预警等领域展开初步合作,但英国仍未完全放弃与敌方进行秘密接触的可能性,试图在各方势力间维持平衡。
澳大利亚主动开放部分港口,为杜家军提供后勤补给与舰船维修服务,还派遣医疗团队协助救治伤员。荷兰流亡政府也表达合作意愿,希望借助杜家军力量收复被占领的殖民地。
苏联虽保持中立姿态,但通过民间贸易渠道,向杜家军提供了部分先进的光学仪器与无线电设备。共产国际则在杜家军控制区开展宣传活动,组织群众成立各种抗日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众的抗战力量。
第十节 局势新貌:战略版图的重构与展望
经过一系列战斗与战略调整,杜家军控制区域得到显著扩张。目前,己收复南洋约45%的领土,控制着包括吉隆坡、巴厘岛、密支那等在内的重要城市与战略据点。控制区内人口超过两千万,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恢复,农业生产有序开展,商业活动也逐渐复苏。
军事方面,杜家军总兵力扩充至80余万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空军拥有各型战机500余架,建立起完善的防空体系;海军舰艇数量达到200余艘,掌握了关键海域的制海权;陆军完成全面整编,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具备更强的机动作战能力。
经济上,通过发行抗战债券、开展对外贸易等方式,积累了可观的资金储备,战时经济体系初步建立。民间自发组建的各类生产合作社,极大缓解了物资供应压力。目前,杜家军拥有可支配资金约12亿美元,战略物资储备能够满足军队半年以上的作战需求。
周边局势发生明显变化。敌军因补给线受阻、战线拉长,进攻势头被遏制,转而进入防御状态。周边中立国家对杜家军的态度更加友好,部分国家主动开放边境,开展贸易往来。杜家军与周边抗日力量的联系日益紧密,初步构建起区域联防体系。
杜承渊在全军动员大会上激励将士:"我们己迈出胜利的关键一步,但战斗仍在继续。让我们继续团结协作,彻底驱逐侵略者,重建和平家园!"面对新的战略格局,杜家军正积极筹备下一步行动,向着最终胜利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