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铁血商城:穿越1937 > 第六十四章:乘胜追击与战略扩张

第六十四章:乘胜追击与战略扩张

美元。

第三节 西线反攻:密支那平原的全面推进

在西线,伊洛瓦底江的江水泛着浑浊的波纹。杜家军第2集团军的“季风行动”全面展开,10万大军兵分三路,向着曼德勒推进。部队采用“蛙跳战术”,以摩托化步兵为先锋,每支部队配备500辆军用卡车和100辆装甲车,确保快速机动。

为适应丛林作战,部队装备了1000具便携式火焰喷射器、500艘折叠式冲锋舟以及2000套丛林作战服。后勤部门还研发了专用的丛林背包,内含压缩食品、净水药片、防蚊药剂等物资,可满足士兵7天的生存需求。

在杰沙镇战役中,杜家军遭遇敌军第56师团的顽强抵抗。敌军依托镇内建筑,构建起密集的交叉火力网,设置了30处机枪阵地和15个狙击点。杜家军改变战术,组织了50支“夜袭小队”,每队由3名侦察兵、2名爆破手和1名医护兵组成。他们携带消音手枪、匕首、C4炸药等装备,趁夜色渗透进敌军防线。

侦察兵李华带领的小队,利用丛林掩护,悄悄接近敌军岗哨。他用匕首解决了哨兵,随后爆破手安放炸药,炸毁敌军的一处弹药库。爆炸声响起后,主力部队随即发动总攻,空军的20架战机对敌军阵地进行空袭,投下10吨炸弹。地面部队利用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逐个清除敌军据点。

这场战斗持续18小时,杜家军投入兵力3万人,伤亡1500人,歼灭敌军4000人,缴获枪支2000支、火炮30门。战后,杜家军在西线推进速度提升至每日15公里,两个月内收复伊洛瓦底江以东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人口增加至400万。

通过征收占领区的资源税和开展贸易,杜家军每日新增收入约120万美元,资金储备达到9.12亿美元。.兰′兰\文+学, \庚¢欣+醉-全!控制区域面积扩大至55万平方公里,占南洋地区总面积的38%。

第西节 敌后烽火:游击网络的全面开花

在敌军占领区,抗日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槟城的“苍狼”游击队己发展至1200人,分为20个行动小组。他们自制了5000个燃烧瓶、3000枚土地雷和1000支土制火枪。行动小组白天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伪装成商贩、工人;夜晚则集中行动,袭击敌军运输队和通讯设施。

3月15日,一支由5辆军车组成的敌军运输队经过槟城郊区。“苍狼”游击队的侦察员提前在必经之路埋设了20枚土地雷,并在道路两旁的树林中设伏。当敌军车队进入伏击圈,队长陈刚一声令下,土地雷相继爆炸,炸毁3辆军车。游击队随即开火,经过20分钟激战,消灭敌军50人,缴获枪支80支、弹药10吨以及一辆满载药品的卡车。

仰光郊区的“榕树”游击队依托地道网络与敌军周旋。地道总长度超过50公里,设有作战室、医疗站、弹药库等设施。地道内每隔100米设置通风口和照明设备,确保人员长时间隐蔽。敌军曾发动6次大规模清剿,但游击队利用地道的复杂结构,多次成功摆脱追击。

在一次反击中,“榕树”游击队得知敌军一个小队在村庄休息,立即组织30名队员进行突袭。他们从地道秘密接近敌军,用匕首和无声手枪消灭哨兵,随后投掷手榴弹,将敌军小队全部歼灭。此次行动缴获枪支30支、电台2部,还解救了20名被抓的村民。

目前,敌后游击队己发展至58支,总人数3.2万人,牵制敌军12万兵力。他们通过袭击敌军,每月为杜家军提供价值约300万美元的物资,同时减少敌军在正面战场的投入,间接为杜家军节省资金约500万美元。

第五节 科技助力:军工研发的新突破

新加坡的军工研究所内,灯火通明。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的300名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工作。研究所设有武器研发、弹药制造、医疗研究等8个部门,配备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先进设备,包括3D打印机、光谱分析仪、风洞试验台等。

在武器研发方面,技术人员对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进行逆向研究,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成功仿制出75毫米山炮。该炮重量仅1.5吨,可拆解运输,适合丛林作战。首批生产的50门山炮己装备部队,射速达到每分钟8发,射程比原版提升20%。

弹药部门研发出新型硝化棉火药,使子弹初速度从700米/秒提升至850米,射程增加25%。首批生产的100万发新型子弹己配发给东线部队,在实战中,有效杀伤距离从400米提升至550米。

医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