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系统面板上3874万积分的数字,果断下达指令:"启动'南洋飓风'增援计划,三小时内必须让三个土著师全部登陆!"随着命令发布,首批40万积分即刻消耗在运输调配与紧急装备补充上。
三艘巨大的运输舰破浪而来,甲板上密密麻麻挤满了新征调的土著战士。这些来自爪哇、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生力军,虽未经过系统的长期训练,但在招募时放宽了年龄与体质限制,其中不乏年过五旬的猎户与十六七岁的少年。他们手持仓促装备的武器——从日军仓库缴获的三八式步枪、重新打磨的九六式轻机枪,以及用积分兑换的1000把仿制的南部十西式手枪。
"为了家园!冲啊!"伴随着各部落独特的战吼,9000名土著战士如潮水般涌上海滩。他们以师为单位,呈扇形展开攻势:左侧是擅长丛林战的婆罗洲猎头族,他们将祖传的吹箭筒与缴获的掷弹筒搭配使用,利用珊瑚礁地形进行迂回包抄;中央的爪哇师则组成密集的步枪方阵,在九二式重机枪的掩护下稳步推进;右侧的苏门答腊部队最为悍勇,他们挥舞着锋利的克力士剑,与手持刺刀的日军展开近身肉搏。
此时,日军从后方调集的九七式坦克抵达战场。轰鸣的引擎声中,钢铁巨兽的炮口喷出火舌,土著部队的冲锋阵型瞬间被打散。杜承渊当机立断,消耗25万积分,紧急兑换50具缴获自美军的M1巴祖卡火箭筒。这些武器被迅速分发到各部队的精锐小组手中,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在距离坦克30米处突然起身射击。随着一声声巨响,日军坦克接连起火,残骸冒出的黑烟遮蔽了整片天空。
在激烈的交火中,新征调的土著士兵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一名年仅17岁的爪哇少年,在战友全部阵亡后,抱着集束手雷冲向日军碉堡,与敌人同归于尽;来自苏门答腊的老猎户则利用丰富的狩猎经验,在珊瑚礁缝隙中设下陷阱,用绊雷接连炸毁两辆日军装甲车。但日军的抵抗依旧顽强,他们依托地下工事不断发动逆袭,九六式高射炮平射形成的弹幕,让每一寸推进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与此同时,南洋地区的征兵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杜承渊将征兵条件放宽至15 - 55岁,允许佩戴传统冷兵器入伍,并承诺每击杀一名日军可兑换额外积分奖励。消息传开后,爪哇岛的稻田、苏门答腊的橡胶园、婆罗洲的雨林村落中,无数精壮男女放下农具,拿起简陋武器,成群结队地涌向征兵站。系统紧急调配100万积分,用于组建临时训练营,从兑换的日军教官中抽调骨干进行速成训练,确保新兵在一周内掌握基本的作战技能。
下午1时,系统提示音响起:新组建的两个土著师己完成初步训练,正搭乘运输船前往冲绳战场。而在冲绳岛的海滩上,三个增援土著师经过近五个小时的血战,终于与先头部队汇合,成功将战线向内陆推进1.2公里。但这场胜利代价惨重,新增伤亡4200人,积分余额降至3789万。杜承渊看着战地记者传回的画面:海滩上,土著战士们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死亡的恐惧,更有对胜利的渴望。而远处的日军防线,依旧坚如磐石,等待着南洋联军下一波更加猛烈的攻势。
71. 琉球惊雷
第三节 孤注一掷:血色冲锋与钢铁意志
下午1时30分,冲绳岛的天空被硝烟染成诡异的暗紫色,滚烫的珊瑚碎屑在炮火中漫天飞舞。杜承渊紧握战地电台,喉结因过度紧张而剧烈滚动,系统面板上3789万积分的数字在视网膜上不断跳动。"给我接所有土著师指挥官!"他的怒吼震得通讯兵耳膜生疼,"命令所有部队,不计伤亡代价,在日落前撕开日军防线!"
军令如同一记重锤砸向战场。婆罗洲猎头族战士们将祖传的图腾面具狠狠扣在脸上,用藤条将三枚九七式手雷捆在腰间,组成敢死冲锋队。他们嘶吼着"Anugerah"(马来语:恩赐),赤足踩过滚烫的弹坑,如黑色潮水般扑向日军碉堡。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疯狂扫射,前排战士被打成筛子,尸体却恰好成为后排的掩护。当距离碉堡仅剩二十米时,数十名猎头族突然卧倒,从珊瑚礁缝隙中摸出竹筒——那是用剧毒树液浸泡的自制炸药,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碉堡的射击孔瞬间喷涌出炽热的血肉。
爪哇师则采用"蚂蚁战术"。他们将部队拆解成五人小组,每组携带一挺九六式轻机枪和二十枚手雷,沿着错综复杂的珊瑚礁裂缝渗透。一名少年士兵用牙齿咬开手雷保险,将其塞进日军地堡的通风口,自己却被爆炸气浪掀飞,重重撞在珊瑚岩壁上;另一位老兵则巧妙利用潮汐形成的水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