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宜修安抚道:“各位妹妹且安心,此事虽说还在商议,但本宫也有公主,定会力劝皇上接回长公主。”
“皇后娘娘大义,臣妾敬服!”
“好了,都散了吧!本宫会去劝皇上的。”
若单宜修自己来说,恒娖是甄嬛那个贱人的女儿,就算再嫁仇人也不会碍着她的事。
但宜修如今要为孩子的将来筹谋,就定然不能叫这样的事情发生。
一旦同意了这样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朝廷在向达瓦齐那种狼子野心之辈示弱。
朝堂自己丢了皇家颜面,将来若是还有公主和亲,如何能受到蒙古的尊重?如何又能在他乡立足?
大清的公主原本就是作为工具和物品和亲远嫁,只为维系满蒙同盟的国策,可就是康熙帝时期,也断然没有公主再嫁杀夫仇人的情况。
在圣祖康熙时,奉行“北不断亲”的国策,原本是由蒙古的女儿嫁入皇室,可圣祖爷不喜后宫蒙古妃嫔势大,对进宫的蒙古妃嫔不屑宠爱,对这些蒙古女儿更是不加尊重。
于是当时出身蒙古的太皇太后,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做主,叫大清送公主和亲蒙古,圣祖康熙同意。
可康熙帝先前对蒙古女儿的态度恶劣,又叫蒙古部族如何尊重爱护大清的女儿?
自此大清皇室公主的命运越来越悲惨,公主十岁就出头远嫁蒙古,终身不得返乡,大多数二十岁左右就死于他乡。
一个一个的嫁,一个一个的早死。
而这些女儿,死了就死了,死了有的是皇室和宗亲的女儿嫁过去。
这种状况,到雍正帝时期好不容易好一些。
好歹是雍正皇帝态度强硬,叫嫁去蒙古的公主不但数量减少,且变为多是宗室养女和亲,此时相比康熙朝,朝廷不纯粹指望利用公主和亲这一条来巩固满蒙关系,而是对蒙古的态度转变成了以军事震慑为主,系统管理为辅的态度。
雍正时的公主和亲更多是为监视蒙古的情况,朝廷规定公主需定期向理藩院汇报蒙古动态,且额驸也需“每年入觐”,这样无形之中提高了和亲公主的地位,也叫那些和亲公主的日子好过了一些。
如果此时小登答应了端淑长公主再嫁仇人,那就意味着将雍正帝时期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全部推翻白费,再次叫和亲公主们的状况变糟。
宜修自璟瑟出生,心中就盘旋着一个想法,蒙古西十九部必须由大清统一管辖,彻底收服蒙古部族势在必行。
可男子能建功立业,女儿为何不能?
大清怎么就不能出一位女亲王坐镇蒙古了?
宜修被困在了深宫,但她的女儿璟瑟是自由的,随着璟瑟长大,宜修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培养璟瑟,将来有一日以出嫁的方式打入蒙古部族内部,与宜修在外的筹谋里应外合,彻底将蒙古部族收服。
或许对璟瑟的人生来说,宜修这样的安排对她不公平,但作为大清的嫡长公主,受万民供养,如何不为大清百姓担起责任?
“皇上,皇后娘娘来了。”
养心殿中,弘历皱着的眉头松了几分。
此事也关乎后宫,他也想听听皇后的意见。
“臣妾给皇上请安。”
“罢了罢了,皇后过来坐。”
宜修笑笑,顺势坐在了龙椅上:“皇上,臣妾今日来有一事。”
弘历有些迫不及待道:“皇后是为端淑长公主来的吧,正好,朕也想听听皇后的意思。”若是皇后和富察氏能支持他,倒也不是不能改变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