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木匠皇帝?那都是刻板偏见 > 第604章 西北事

第604章 西北事

铺着地龙的乾清宫暖阁内,气氛火热,年轻的大明天子神情激动,尽管两百匹战马的数量听上去不多,但却让朱由校犹如醍醐灌顶般,猛然惊醒。_求?书.帮¢ *埂¢新?嶵\全`

这西北边塞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游猎的"天堂"所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也造就了成熟配套的蓄养技术及马场。

而西北当地马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期。

武帝元狩二年,还未被授予"冠军侯"的霍去病,在奉命领兵越过焉支山,于祁连山脚下击溃匈奴主力之后,便收拢当地牧民,于祁连山脚下修建了一座马场。

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在结束了"河西五凉"纷争之后,进一步扩充了大马营草滩上的马场,仅仅十余年的时间便蓄养了两百万匹战马。

此后隋炀帝在西狩的过程中,也曾在焉支山下,会见突厥及西域二十七国王公使者。

可以说,这西北边塞便是天然的马场。

...

"肃王府名下,建有马场?"很快,神情激动的年轻天子便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转而有些错愕的看向身旁的心腹大伴。

在他的印象中,太祖朱元璋在制定"马政"政策的时候,虽然也将蓄养战马的义务分摊到了百姓的头上,但战马的"归属权"仍是属于朝廷,相当于朝廷出钱雇佣百姓们蓄养战马。¢x,i·n~w,a+n+b·e+n!.^o~r·g?

故此,这马场通常都是由朝廷首接控制,或者是由"御马监"提督节制。

"回禀陛下,兰州地势偏远,条件艰苦,商贸不兴,故此历任肃王爷皆以蓄养战马的方式填补王府家用..."在朱由校茫然的眼神中,老太监王安苦笑着道出了一则不为人知的"皇室秘辛"。

洪武年间,太祖分封的诸多"塞王"中,除却后来靖难成功的成祖朱棣,以及提前病逝的晋王朱棡之外,在宗室诸王手中兵权最广,威望最重的藩王莫过于节制兰州,凉州多地的肃王朱楧。

为此,成祖朱棣在即位之后,屡次予以针对,使得肃王府的处境如履薄冰。

宣德年间,朱楧的庶长子朱赡焰在袭爵肃王之后,主动交出了手中的两卫兵权,仅留"肃王卫"拱卫王府,但此举并未获得宣德皇帝的"信任",甚至还将肃王的俸禄由永乐年间的"一千石"降为"五百石"。¨完. , ¢榊,颤. ,唔¨错/内.容′

自此,肃王府和朝廷之间的关系便骤然紧张,并足足持续了两百余年的时间。

至于肃王府麾下马场所蓄养的战马,除了偶尔以"牲畜"的价格贩卖给民间商人之外,更多时候则是在马场中自然死亡,或是每逢塞外蒙古部落进犯,捐献给固原镇,宁夏镇的边军所用。

或许是不满宣德皇帝的"厚此薄彼",也或者是因为俸禄待遇确实远低于其余宗室藩王的缘故,历任肃王心中皆是憋着一口气,从未想过利用手中马场,缓和与朝廷中枢之间的关系。

而自认为富有西海的大明天子,也从未主动"低头",向肃王府索要战马。

"也就是说,肃王府掌握有成熟的蓄马技艺,名下马场还蓄养着大量的战马?"半晌,听清楚了来龙去脉之后的朱由校,有些不敢置信的反问道,心中满是荒诞的感觉。

这不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吗"?

这大明朝的马政都己经趋于崩溃,朝廷中枢还强撑着所谓的"体面",不向肃王府索要战马;而这肃王府也都是"硬茬子",硬是顶着家徒西壁,也不肯向朝廷服软。

"事关重大,奴婢岂敢妄言,"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老太监王安缓缓摇了摇头,这肃王府远在西北边塞,就连俸禄都是由陕西布政司代发,与朝廷几乎毫无往来,他一个待在深宫中的太监,如何能够知晓肃王府名下蓄养了多少战马。

不过唯一肯定的是,这肃王府蓄养的战马质量,绝对胜过御马监名下,那些高矮胖瘦参差不齐的劣质马。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略有些亢奋的点了点头之后,朱由校猛然自案牍后起身,快步行至暖阁角落处悬挂着的舆图前,盯着兰州肃王府所在位置的若有所思。

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称帝之后,为了抵御在草原上蠢蠢欲动的"北元余孽",先后着手在帝国边陲修筑防线,并以膝下皇子坐镇,史称"塞王"。

不过在成祖朱棣"靖难"之后,这些坐落于大明边陲,手握重兵的藩王们尽皆"内迁",改以卫所重兵坐镇,民间称之为"九边重镇"。

而在辽东建奴崛起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